而去。
他和服部玉子在趙定基、陳南水的陪同下走下了三樓,到了櫃檯,邱衡迎了上來,道:“金大人,二間廂房的帳,晚生準備要付,可是掌櫃的堅持不肯讓讓付帳,你說這怎麼辦?”
熊坤滿臉堆笑,道:“桂姨臨走交待,只要金大俠的朋友,所有的帳都不必付,一切由小店請客。”
金玄白皺眉道:“這怎麼可以?做生意將本求利,怎可讓店家吃虧?無論如何這個帳都該付。”
熊坤為難地搓著手,道:“可是桂姨……”
金玄白堅持付帳,並且要把“天”字、“太”字、“宙”字、“長”字、“湖”字等廂房的帳一齊付了,熊坤不得已,打了下算盤,以五折的價格計算,一共是一百八十兩銀子。
邱衡把周大富送的數張銀票取出,挑了兩張百兩的銀票,交到櫃檯,道:“剩下的銀子打賞給夥計們喝茶吧!”
熊坤一看賞銀有二十兩之多,高興地再三道謝,一直送出大門,這才回頭。
邱衡慷他人之慨,又落下極大的面子,極為愉快,捏了下手裡的二張小額銀票,心情更加歡欣,像這種既有得吃又有得拿的好事,他真想天天都碰到。
趙定基和陳南水帶著十名錦衣衛校尉而來,並且還僱好轎子,就停在松鶴樓邊邊,一共有四頂之多。
他們見到少了個人,於是商量一下,便由趙定基坐轎,陳南水領著十名錦衣衛,浩浩蕩蕩的返回天香樓而去。
請續看《霸王神槍》第十三集……………………………………………………………………第十三卷第 一 章
追龍事件中國古代的交通及運輸工具,大都以獸力為主,如馬、驢、騾、牛,甚至駱駝都被利用為載人或運貨的載具。
在南宋之前,鄉官進出時皆是步行,非要有品位者才能騎馬,可是自南宋之後,官員進出則改為坐轎。
這種乘轎之風,到了弘治、正德年間,蔚為風氣,因為讀書人認為所謂計程車君子,既然已經步入仕途,身穿朝廷所賜的服裝,豈可以和商賈行人雜處在市中?這種事豈止不雅,簡直還大失身份,所以乘坐轎子成為一般官員特權的一種標誌和展現。
弘治年間,連離職返家賦閒的鄉官,或者還未做官的舉人、監生、秀才等及士大夫的子弟們,都受到風氣的影響,而止步棄馬,改而乘轎。
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轎子需要轎伕扛抬,這種以人力代替畜力的改變,比起步行和騎馬要舒服得多,也更顯得威風。
在弘治年間,一名最起碼的鄉官,都要由官府提供兩名皂隸、四名轎伕、一名執傘者,共達七人之多,而有品位的官員尚需加上役使、護衛及開道人員,配備的人更多。
到了正德年間,未當官的秀才或鄉紳也因財力足夠,家中自備軟轎及轎伕,恆常以此作為交通工具。
蘇州是水鄉,一般的貨物運輸或行人交通,大都以舟楫為主,罕見車、馬,比較起來,船行亦較車行要多。
正德年間,社會上奢靡之風日盛,乘轎的風氣遍及,上層社會里的官紳士子,用追求時髦服飾和豪華享受的形式來展現特權,並以此競賽,一般的暴發戶則因而群起效尤,在誇富鬥勝的情形下,更以乘轎為最基本的財力展示。
如此一來,縱然紈絝子弟尚為童生時,便乘坐軟轎,帶領僕從,招搖過市,而一般家境稍好的百姓,家中婦女上銜或入廟燒香拜佛,亦莫不僱轎乘坐。
故而在正德年間,蘇州附近的新興市集越來越多,由於經濟的發達,轎行的新興行業越開越多,更是有如雨後春筍,遠遠超過車行。
金玄白活了近二十個年頭,從來沒有坐過一天轎子,自是分不清自己所乘坐的轎子是官方所提供的或是轎行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