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點。
李延慶覺得冥冥之中總有一種天意,若不是那天他和周春等人去了酒樓,也不會遇到趙玉書等太學生挑釁。
而他若不是狠揍趙玉書一拳,周春也就不會出於感激而把他祖父整理的筆記借給自己。
否則他今天也會栽在這道題目上。
李延慶便毫不猶豫在草紙上寫下了三個不同點,第一、宋法因為避諱,將唐律中的‘不大敬’,改成‘大不恭’;第二,宋刑在附加刑中增加了杖刑;第三,宋刑改掉了唐律中的奴婢條款。
做完貼經題後,他再深入闡述這三點不同。
做完刑律題已是中午時分,軍士送來茶水,李延慶當然知送茶水對隔壁的鄭胖子意味著什麼,他已經見怪不怪,看都懶得看一眼。
喝完茶,擦乾桌上的一點水漬,李延慶開始考慮怎麼寫最後的詩題了。
第一百二十章 解試科舉(八)
科舉考詩一般是從文選或者前人詩中找出其中一句,讓考生理解這句詩的含義,再賦詩一首,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佚名詩大多都是科舉中的詩作,這主要是科舉實行糊名制,很多詩作流傳出去就無名無姓了。
今天解試的題目是‘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考生理解它的詩意後再做新詩一首,李延慶至少想到了七八首治學讀書詩,他沉思良久,最後決定從三首詩中選一首作為今天的答案。
一首是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裡面的名句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另一首是朱熹的《讀書有感》,再有一首是清朝趙翼的《論詩》,裡面名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當然,李延慶還記得幾首比較普通一點詩,但因為他昨天的對策題有點考慮不周,如果他不在詩上加以彌補,很可能他這次科舉就會落榜,李延慶今天只能出奇兵了。
他反覆斟酌這三首,他首先淘汰了趙翼的《論詩》,一是不太切題,論詩不是治學,其次宋朝極其推崇杜詩,而這首詩的前兩句:‘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會讓考官反感。
剩下的是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和朱熹的《讀書有感》,這兩首詩都非常好,根據士子們調查,主考官歐陽比較注重實踐,那麼‘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會更加符合他的性格。
但從詩意上看,朱熹的《讀書有感》卻更加貼合題目意境,李延慶一時難以決策。
考慮良久,李延慶決定以考題為標準,不要去迎合主考官的喜好,他最終選擇了《讀書有感》,李延慶便提筆在考卷上寫下了這首詩。
《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
就像一次異常痛苦的洗禮,歷時七天五夜的科舉終於結束了,除了提前黯然離去計程車子外,其他無論考得好還是考不好計程車子,都要痛痛快快放縱自己,安陽縣的各大酒館全部爆滿,士子們觥籌交錯,開懷痛飲。
今天是李延慶請客,除了請胖子鄭榮泰外,還請了張顯以及周春等幾名臨漳士子,一行人在鄭福樓包了一個大間,眾人開懷暢飲。
今天張顯心情不錯,他已經決定去州學讀書,解開了這個心結,即使今天他的刑律題沒有做出來,他也不放在心上了。
周春喝了一杯酒,笑道:“大家都在猜刑律的出題人一定是太學教授,那道唐宋刑律對比題太學生都學過,對他們來說很簡單,大家都很懷疑,出題人就是想把這次恩科的錄取機會留給太學生?”
“是嗎?”
李延慶笑著問鄭榮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