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印尼商人黃興飛在香港收購了處於虧損狀態的日資上市公司——“紅寶石”後,於當年12月將其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簡稱為“中策”。(牛文小說~網看小說)他是印尼金光集團第二代掌門人,其家族算是印尼第二豪富的家庭。中策公司的股東包括了李嘉誠的和黃集團、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等重量級財團。
從92年起,“中策”在內地的泉州收購了41家企業,在大連收購了101家企業,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大陸設立了200多家合資企業,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人民幣,業務包括輪胎製造、啤酒、造紙、醫藥、機械、電子、食品、通訊、基礎建設、化工和一般消費品等行業。
與楊星儘量小心翼翼的選擇虧損企業不同,他選擇的大部分是行業內有實力和有盈利的企業,當時甚至成為一種“中策現象”被視為國企改革的一面旗幟。如果不是因為他將這些企業包裝後在國外上市,再以十倍甚至三十倍的價錢轉讓,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賺錢。隨之群起而效仿,導致引發了社會上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巨大爭議,被國務院緊急喊停,他很可能會被視為改革的風雲人物被人們銘記。
當時的的觀念跟現在不一樣,國企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支撐和象徵。按照當時的理論,假如國企都被外商收購了,那麼必將動搖經濟基礎,從而影響上層建築。因此,中央從政治的角度考慮叫停了這樣的收購。其實按楊星前世的記憶來看,十幾年後這種資本運營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如果當年他按照5到10年的時間慢慢收購,未嘗不可以完成目標。只是在當時的環境下,舊有思想觀念的突破需要很大勇氣和決心啊!
黃興飛無意間成為了改革的先行者和犧牲者,這時候,中央派出的調查組正在調查他的收購有沒有違規,他有沒有收買過地方官員,他大概已經開始心生退意了。前世裡他於2000年轉讓了所有的中策股份,沒有一絲對這家他親手創立公司的眷念,大概也是傷透了心吧!這才是楊星敢大膽和他談與虎謀皮的心理優勢所在。
港島上那些無法知道政治內情的財經評論家既不瞭解國內政策的變化,又不瞭解黃興飛遇到的政策困境,只是單純從中策集團表面的財報上進行分析,如何能夠抓住問題的實質?楊星對他們的意見只有一個反應——完全漠視。不過他的鎮定感染不了周圍的人,他們認為楊星在國內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那是有當地政府官員的庇護。現在可是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經商環境裡,可以說是直搗資本主義的老巢去與虎謀皮。即使是鄧威廉和許威力也不解他為何堅持要見黃興飛,楊星沒有明說,讓這些商界老狐狸相信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很困難的,那就用神秘感來迷惑他們的注意力吧。
抵達新加坡後,楊星把興趣完全投到車外的風景上去了,雖然從沒來過這裡,但透過前世發達的網路書籍等媒介,對這個南海上的城市小國還是有些瞭解的。但只有身臨其境觀看這裡一塵不染的街道,彬彬有禮和睦相處的各族人民,才能知道它能短短几十年就躋身亞洲四小龍,其成功不是來自僥倖的。
慶奇和許威力他們都是深鎖眉頭,認為這回談判不會太順利,只有楊星本人信心滿滿。黃興飛接待他們是在新加坡郊外的一間原來是鋼鐵廠的辦公樓裡,鄧威廉看到後搖頭道:“老黃恐怕不會好說話,這家鋼鐵廠是他當年收購的得意之作,就是透過這裡他在新加坡賺得了第一桶金,後來還把公司總部遷到了新加坡。在這裡見面,就是提醒我們他也是透過收購起家的,我們想矇混他可不容易。”
大家進到會議室,看見一個典型南洋華裔面孔,滿臉堆笑的老者坐在他們對面,楊星憑直覺感覺他就是黃興飛。落座後,鄧威廉和許威力都和黃興飛是熟人,用粵語呱啦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