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的,署名是“宋·王應麟著”。王應麟曾任南宋禮部尚書,也任過主考官,文天祥就是由他推薦而取得進士第一的。他著作甚豐,是位博學、愛國的名家。可是,王相註釋的版本出版後,先後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認為《三字經》著者不是王應麟,其理由有二。其一,書中“魏蜀吳,爭漢鼎”之句,與王氏一貫尊蜀抑魏,以漢室為正統的觀點不符;其二,演變《三字經》,有些語言不嚴密,與王氏治學嚴謹的態度不合。這種爭論無結果,後來還是說相傳為王應麟所著。此乃本書之外的閒話。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廣東人眼中的韓愈:(2)
潮州州學之所以能迅速興起來,應歸韓愈選人用人之功,選中趙德,便興州學。然而,韓愈在潮州任上,在看人上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韓愈上任伊始,出門體察民風。傳說來到一座寺院,見到一奇僧,年約六十開外,神態自若,面部容光煥發,額門發亮生輝,眉白如雪,形如雕刀,雙眼有神,鼻樑突出,兩耳垂肩,身著灰色袈裟,腳著褐色芒鞋,看去雍容脫俗,而兩顆門牙突出,十分刺眼。他一時想起古書所載:“呲牙曝齒者,非善良之輩也”,不覺臉上露出了厭惡之色。那和尚雙眼如電,輕瞟一眼,便知這位官老爺不悅,於是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便進門去。
隔日清早,韓愈接到靈山一個小僧送給他的一小包禮品。那禮品是一包用紅綢布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東西,韓愈開啟一瞧,原來卻是兩顆血肉模糊的大齒。他不禁失聲叫道“哎喲……這大師……”
原來,這個和尚叫大顛,是潮陽靈山寺主持。他俗名陳寶通,祖籍河南潁川,大曆年間拜海潮古剎惠照和尚為師,不久與師弟惟儼同遊衡山南嶽,參拜石頭和尚,悟禪機。貞元初年前往龍川羅浮瀑布巖禪居,五年到潮陽,次年建立白雲岩,七年於塔口山麓幽嶺下建立靈山禪院,弘揚曹溪六世禪風,授傳弟子千餘人,自號大顛和尚。他精佛經,勤耕耘,著述甚豐,有《般若菠蘿蜜多心經釋義》和《金剛經釋義》,親手抄寫了《金剛經》1500卷,《法華經》和《雅摩清經》各30部。他近聞當世大儒韓愈諫迎佛骨而被貶刺潮,不想在潮州不期而遇,因自己兩個突出的門前齒,卻惹來刺史的不悅。他回到靈山,二話不說,就進禪房,把門緊閉……
當晚韓愈拜訪當地的賢士趙德,才知道這和尚乃是現任靈山寺主持的中原禪師九祖大顛和尚也!他剛蒞潮時,就耳聞靈山大顛英名,卻不料到是這麼的初見,而初見的結果卻是這麼的不快!
韓愈不敢怠慢,連忙修書,邀大顛前來潮州相見,暢敘一番。但連修書三封,卻不見大顛蹤影。一日,韓愈帶了隨從,直往靈山而來。
韓愈來到靈山,時已正午,山高林靜,小僧引進禪院,大顛離座相迎。大顛見韓大人跋山涉水而來,十分感激,以禮相待。韓愈見大顛為他而凜然去齒,今相見,羞愧、歉意、憐憫之情交織,臉露愧色。寒暄之間,見大顛門牙空洞,口齒露風。不禁連聲說:“大師,久聞英名,相見恨晚,那天初見,有眼不識大師,更使大師動此傷身之舉,甚愧甚愧!”大顛哈哈大笑:“小小牙齒,乃身上俗物,大人無須掛念,噓……”
大顛又道:“近日大人連修書三封,今又不辭辛苦,親臨小寺,乃我寺眾僧的大幸啊!”
於是兩人交談甚密,談古今聖賢,論救世之道,韓愈一住兩晚。當韓愈要離開時,大顛真是依依不捨呢。
時過八月,朝廷下詔召韓愈往袁州任刺史,韓愈又往靈山與大顛作別。
那天,韓愈來到靈山,小僧說師已雲遊去,不知何日才歸。韓愈在寺待了兩天,未見大師歸來,因任期在即,不能久待,便脫下官袍一副,囑小童交給大師,以聊表他思念之意。
韓愈別後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