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引導飛艇,要不然憑藉六分儀是很容易出錯的,雖然這不會導致什麼事故,但是被百姓看見也是不好的。
按程式操作的潘世忠把飛行日記寫完。這個時候副艇長來報:“看見導航了。準確無誤。”
“好,確保方向,不要飛偏了。”他邊答就邊用望遠鏡尋找前方的導航火堆,果然,一個米粒大的燈火就在前方燃起,要不是能看到火堆呈現十字狀,一定會讓人誤以為是農家的燈火。但願不要迷路才好,潘世忠想到這又對外面負責記錄參照物和測量星象的夾角的導航人員說道:“第一次飛。務必記好一切參照物。”
馬鞍山飛艇起飛的訊息不但傳到了嚴州,更是傳到了滬上。這是楊銳仔細交代過。因為在他的印象裡,氫氣飛艇的事故率是極高的,吊艙之上的氣囊就是一個大號的炸藥包,一旦出了點小火花那麼後果就是災難性的,所以整個飛艇的安全措施是極為全面的,除了煙火禁止,就是艇員的衣物也全是純棉織品,以防產生靜電。
不過楊銳的印象並不完全正確,歷史上齊柏林的德國航空運輸公司,運載三萬四千人次乘客,並未發生一起事故。只是1937年的興登堡事故,被二十二架電影攝像機和許多攝影師拍攝了下來——當時這些人是準備去看飛艇壯觀的著陸的,卻不想拍到了令人膽戰心驚的慘劇,從而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氫氣飛艇由此推出了歷史舞臺。
只是這些歷史細節對於一個穿越者來說並不熟知,在使用飛艇之前楊銳還詢問過充裝氦氣的可能性,但是實驗室的回答是沒有可能,即氦氣不能製造,只能分離,可無法確定能從那裡能分離到氦氣,最後徐華封提議可以去合成氨的尾氣尋找是否存在氦氣,如果有,倒是可以透過技術手段把氦氣從那些尾氣中分離出來,但是這樣需要巨大的冷卻系統,只有達到零下兩百多度的低溫,分離才有可行性,這樣的條件對於實際操作和成本都是巨大的挑戰,是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填充氫氣。
除了氫氣的安全性問題,導航問題也是極為頭疼的,特別是因為需要隱蔽,飛艇只能是在夜間航行,透過航線上的火堆也許可以做有效的指示,但是這只是三百公里的航程,每隔十公里的火堆需要三十個地面導航小組,但是如果是上千公里,或者是幾千公里那怎麼辦?
對此實驗室想到的辦法是無線電導航,即製作一個無線電羅盤,而後在一些地勢較高,並無遮擋的地方設立指示塔,即無線電信標,透過飛艇與多個無線電信標的距離變化以確定飛艇的位置和航行距離。這個技術其實在1908年被德國人發明,初期只是給海上航行的船舶導航,只待後面飛機運輸的興起,1926年才被運用到飛行器的定位導航中,這是gps出現前最為可靠的空中導航系統。憑藉歷來對無線電實驗室不計成本的投入,技術人員估計半年,最多一年之後,具有實用性的導航系統就會開發出來。(未完待續。。)
丁卷 第二十六章 宿命
氦氣、導航,最後就是能夠供飛艇實用的鋁材。飛艇的體積極為龐大,這其實正是楊銳喜歡飛艇的原因,即使日後飛機興起,飛艇仍然要保留。這不是基於成本上考慮,更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換句話說,這是政治帳。昔日所鄙視的一個詞語現在逐漸被楊銳所肯定:不用大傢伙、大場面把百姓鎮住,讓他們產生民族自豪感,這對於國家的團結不利。
楊銳微微的走神之後,注意力又回到了手中的檔案上,德國鍾觀光報告了一種合金鋁,即鋁銅合金,這種合金已經測定屈服強度為275/mpa,抗拉強度為427/mpa,屈服強度比普通優質鋼略小,而抗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