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之分。苗田(3),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實矣。
【註釋】
(1)弘:大。這裡是寬廣的意思。毅:剛毅。這裡是堅強的意思。
(2)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3)苗田:指種莊稼的地。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心胸不寬廣,意志不堅強,因為他們擔子重,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擔子不也很重大嗎?死後才停止,道路不也很遙遠嗎?”像這樣說來,唯獨儒生所懷的抱負是非常重大的,唯獨儒生志向所希望達到的理想是非常遠大的。他們身上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直到老死,不疲倦不衰退,唯獨精力很強。曾子擔負著仁義,儒生負擔著學問,雖然負擔的方面不同,但重要性卻是一樣的。一石的重量,一個人能提得起,十石以上的重量,兩個人是不可能舉起來的。世上很多人能提起一石的擔子,很少有能舉起十石重量的力氣。儒生負擔的東西,不僅僅是十石的重量。地力旺盛,草本就長得茂密,一畝的收成,相當於中等四五畝的產量。種莊稼的地,人們知道出產糧食多的地力旺盛,卻不懂得寫文章多的才智高超,這不符合事理的真實情況。
【原文】
37·4夫文儒之力過於儒生,況文吏乎?能舉賢薦士,世謂之多力也。
然能舉賢薦士,上書日記也(1)。能上書日記者,文儒也。文儒非必諸生也(2),賢達用文則是矣。穀子雲、唐子高章奏百上(3),筆有餘力,極言不諱,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刪五經,秘書微文,無所不定。山大者雲多,泰山不崇朝辦雨雨天下(4)。夫然則賢者有云雨之知(5),故其吐文萬牒以上,可謂多力矣。
【註釋】
(1)日:根據文意,疑係“白”字形近而誤。“下記”、“奏記”、“白記”,漢時人們常說的話。下同。
(2)諸生:疑“儒生”之誤。
(3)穀子雲:名永,字子云。西漢人。博學經書,工筆札,善言災異,累遷光祿大夫。前後上書四十餘事,專攻帝身與後宮。後任大司農。唐子高:名林,字子高。漢時沛人。王莽時做官,封侯,以敢提意見著稱。
(4)崇:終。辦(辦):根據文意,疑係“辨”字形近而誤。本書《明雩篇》有“不祟朝而辨雨天下”句,可一證。遞修本作“辨”,可二證。辨:通“遍”。雨:根據文意,疑後一個“雨”字是衍文。
(5)夫:根據文氣,疑是衍文。知:通“智”。
【譯文】
鴻儒的能力超過儒生,何況是不如儒生的文吏呢?能被推薦的賢人,世人都認為他們能力強。這樣說,能被推薦的賢人,都會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了。能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的是鴻儒。鴻儒不一定是儒生,凡能賢明通達著書寫文章的就是鴻儒。穀子雲和唐子高上了近百次章奏,筆下有功夫,能毫不隱諱地說盡自己要說的話,而不缺乏文采,這不是有才智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孔子是周代能力很強的人,他寫《春秋》,刪改五經,對罕見的書籍文章,沒有不刪定的。山大雲就多,泰山最大,它的雲形成的雨,不到一個早晨就下遍了天下。那麼賢人都有像泰山雲雨般的智慧,所以他們能寫出萬片以上木簡的文章,可以說是能力相當強了。
【原文】
37·5世稱力者,常褒烏獲(1),然則董仲舒、揚子云,文之烏獲也。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絕脈而死。少文之人與董仲舒等湧胸中之思,必將不任,有絕脈之變。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2),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3),死於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顏氏之子(4),已曾馳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