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下》。
(9)蘭陵:古縣名。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王仲子:即王良。王莽時,多次召他做官,稱病不仕,而教授弟子千餘人。事參見《後漢書·王良列傳》。東都:《後漢書·獨行傳》作“東郡”,可從。東郡:郡名。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西漢時轄境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鄆城、東明、河南省範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省延津以東,山東省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昔廬君陽:人名。即索盧放。昔、索古音相近。昔廬即索盧,姓也。名放,安君陽。東漢時東郡人。漢光武帝時任諫議大夫,因病辭官後不應召。事參見《後漢書·獨行傳》。
(10)寢:止。這裡是放棄的意思。
(11)止:停止。這裡是辭官的意思。
(12)傾:盡。這裡是忘記的意思。僇(lù路):通“戮”,殺害。
【譯文】
有人問:“佞人修養名聲抬高自己,有這事嗎?”我說:佞人貪圖財利壟斷權力,不修養名聲抬高自己。因為取得權柄,佔據要職,就會抬高名聲自己樹立起來。這種行為被小人稱讚,而君子不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利與義相矛盾,正與邪剛好相反。道義能打動君子,利益能打動小人。佞人貪圖財利和名聲顯赫,君主感到不安,否則會自身難保。察看世上的佞人,都由於遭災禍而結束,可見不能保養住自己的身體,怎麼能修養自己的名聲呢?上古列敘臣民事蹟,凡放棄尊貴地位而修養自身品德的,凡拋棄物質利益而追求聲望的,都會在竹簡帛書的史冊上記載下來,像伯成子高放棄國事而耕地,於陵子辭去相位,給人澆灌菜園。近代蘭陵的王仲子、東郡的昔廬君陽,放棄官職長期託病,不接受君主的徵召,這些可以稱得上修養名聲了。可見,君子不因為道義去做官,也必不因為道義去獻身;不因為道義辭官不做,也必不因為道義來樹立名聲。佞人懷有貪圖財利的心,看輕後患,只看重自身眼前的富貴,忘記生死和遭到殺身之禍,還談什麼名聲的修養!道義被毀壞,操行從而被玷汙,還說什麼抬高自己!
【原文】
33·14問曰:“大佞易知乎,小佞易知也?”曰:“大佞易知,小佞難知。何則?大佞材高,其跡易察;小佞知下,其效難省(1)。何以明之?成事,小盜難覺,大盜易知也。攻城襲邑,剽劫虜掠,發則事覺,道路皆知盜也(2)。穿鑿垣牆(3),狸步鼠竊,莫知謂誰。曰(4):“大佞奸深,惑亂其人,如大盜易知(5),人君何難?《書》曰:“知人則哲(6),惟帝難之。”虞舜大聖,驩兜大佞(7)。大聖難知大佞,大佞不憂大聖,何易之有?是謂下知之,上知之。上知之,大難小易;下知之,大易小難。何則?佞人材高(8),論說麗美。因麗美之說,人主之威(9),人立心並不能責(10),知或不能覺。小佞材下,對鄉失漏(11),際會不密,人君警悟,得知其故。大難小易也。屋漏在上,知者在下。漏大,下見之著;漏小,下見之微。(1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3)。”也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14),屢憎於民(15)。”誤設計數(16),煩憂農、商,損下益上,愁民說主。損上益下,忠臣之說也(17);損下益上,佞人之義也。“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18)”。“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聚斂,季氏不知其惡,不知百姓所共非也。
【註釋】
(1)效:效果。這裡指留下的痕跡。
(2)道路:這裡指路上的行人。
(3)垣(yuán園):矮牆,也泛指牆。
(4)曰:根據文意和本篇文例,疑“曰”前奪一“難”字。
(5)盜:遞修本作“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