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
正文 第277章 未央宮(下)
未央宮第一次慘遭破壞是在王莽末年,更始元年漢軍攻入長安後曾火燒未央宮,“未央宮燒攻莽三rì”,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輒隨之”。關於這次未央宮遭受的破壞,”初,王莽敗,唯未央宮被焚而己,其餘宮館一無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後庭。自鐘鼓帷帳、輿輦器服、太倉武庫、官府市裡不改於舊。更始既至,居長樂宮,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也就是說,更始帝入長安時,除未央宮遭受了嚴重破壞外,其他宮室儲存尚好,據同書記載,更始二年,“便始徙居長信宮”。當赤眉軍入長安時,更始遂祿肉袒詣長樂宮上璽授於盆了”。赤眉軍入長安後,使長安城內的宮殿建築遭受了大規模破壞。“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裡,害更始。民飢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墟,城中無行人。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經赤眉軍之後,漢長安城總體上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未央宮,宮內的主要建築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閣等。其中前殿居全宮的正中,基壇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00米,北端最高處約15米,據說是利用龍首山的丘陵造成的。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前殿遺址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築,居全宮中軸線南端夯土臺基北部,至今殘高達15米,南北長350米,東西寬約200米,有前、中、後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龍首山丘陵修建的高臺建築。臺基由南向北分為三層臺面,中間檯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國群臣,皇家婚、喪大典大禮等均在此殿舉行。前殿兩側有東廂、西廂;北部還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後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涼殿、溫室殿等等。
官署遺址距前殿西北880米,有一管理全國工官的官署遺址。西距未央宮西宮牆105米,發掘總面積9600平方米。圍有夯土牆,圍牆內有外壁柱,對稱分佈。除東牆外,其餘三牆均有廊。牆外均置斜坡散水。院內中部有一南北的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並列的兩座院子。東院東西寬57米、南北長米;有北、西兩門,院內有兩排共6座房屋。以南排西房面積最大。達平方米。西院東西米、南北米,有兩排共7座房屋。東、西院內均有天井、地漏、迴廊等遺蹟。
前殿西北400米處,又發掘一處官署遺址,高出地面1米多,發現有成排的柱礎,內有封泥,是西漢皇室的少府或其所屬的官府遺址。是執掌皇室錢財物品收入開支的管理機構。
椒房殿遺址位於未央宮鄉大劉寨村西180米處,是皇后居住的宮室。1981~1983年發掘探明,面積12392平方米,發掘回填仍作村民果園。遺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發掘資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廂房及宮內暗道等建築。
出土文物有漢代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另外還有漢代銅器、鐵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
麒麟閣遺址麒麟閣,漢未央宮閣名。《廟記》雲:“麒麟閣。蕭何造。”《資治通鑑》卷二十七胡三省注:“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於閣,遂以為名。’”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思股肱之美”,圖畫霍光、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十一人像於麒麟閣,“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揚之”。中國古代圖寫功臣的畫像制度即自此開始。麒麟閣遺址在今未央宮鄉小劉寨西北。
天祿閣遺址天祿閣,漢未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