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常無慾”),必然性光產生(徵),而“光通達”(無量光)無礙。橫則“不動周圓(悠遠)”,豎則“周遍(十)法界(博厚)”。能周遍十法界,獨步不同的層次境界而無障礙,就是《法華經》講的“願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高明)。能“高明”到“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種“高明的博厚”能為眾生所歸依(所以載物也),這種“博厚的高明”能智悲方便,作“獅子吼”,度眾生之苦厄,所以復(救護)物也。能開顯自性而縱橫無礙(悠遠),能“聖智現量”則必能自在成就一切(所以成物也)。博厚如大地,如如不動(定),高明如天空(虛明),自性光通達(慧),能常住妙明,定慧等持,寂照不二,必是無量壽光,時空無極(悠久無疆)。“至誠”到此境界,則“自在成就(不見而章)”,“無作妙德(不動而變)”,“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成)”。

儒家的“至誠”心態的修持,是直指非極性的真如本體,和禪宗的直指“涅槃妙心”極為相似,屬頓悟法門。此為上智者之所青睞,顏淵、子思、孟子,周敦頤、朱熹、王陽明等所屬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這是講“漸修”,這裡的“曲”是不直指“妙明真心”的修法。前者是以理直入而達“至誠”,後者是以事漸進,“曲能有誠”,循序逐階“致中和”,由量變到質變,達到心誠身莊(形),神情大變(著),以修德開智慧(著則明)。自性的漸顯,粗極性的清除,妄心妄念漸輕,煩惱智障漸減,這就是“明則動”。常期以此心身變化薰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皆非是前(動則變)。於是,漸至轉識成智,由極性破除,至非極性,由“常有欲”而至“常無慾”(變則化)。不管“頓入”,還是漸修,“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只有達到“至誠”狀態,才能轉凡成聖、轉識成智,了脫極性世界週轉迴圈規律的制約,進入非極性世界的“常、樂、我、淨”,“究竟涅槃”,這就是“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的變化。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誠者,自誠也。”

這裡的“誠者”是指“天”(天指本體的一種相,它實際代表道的狀態)存在的一種屬性,也就是說道體的屬性是無為自然、無私無慾(誠者)。《中庸》講“天”屬性的“誠”,自然體現著喜怒哀樂未發的“中道”,道的本體的“誠者”屬性是本來具有,所以是“不勉而中”,無為自然的“守中”是道本體的屬性,所以稱之為“不思而得”。如果人能夠修道“守中”,也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也就是一切言行思維都自然符合“中道”的精神,這樣的人就成了“守中”的“聖人”了。修道是修心,修心達到“誠者”的狀態屬性,就“惟道是從”了,就符合天之道了。所以,修心達誠這是人之大道。“誠之者”是指人為“守中”修德修性,達到的“誠”的狀態,這種狀態和“誠者”的自然屬性(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不一樣。“誠者”是無為自然而現,是本體本來所具有的屬性,佛家稱為“本覺”;“誠之者”是有為修行而成,是人為薰脩的結果,佛家稱為“始覺”。“始覺”和“本覺”合一時,就是人之道符合天之道,也就是“守中”達到“中道”。這就是《中庸》所說的“誠者,自誠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我們“守中”(擇善)就要時時刻刻(固執)用般若來觀照(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這就是儒家“守中”的修法。

佛家講“中道”最多了,佛陀一生就是講“中道”,講非極性的狀態和屬性。佛陀的“一實相印”就說明三藏十二部的一切內容

最新小說: 遊戲女尊 一天一模擬,硬控亂世一百年 穿越00後動漫融合的世界 網遊:從被逼女裝到自願女裝 請叫我腐爛 網遊之大陸征服 SAN值歸零後我成了高危BUG 寶可夢真實 畫渣又怎樣?我靠神筆一路躺贏 文明:從不死族到太空死靈 我不是賤聖 我成了二週目BOSS 王者:執掌AG,我是抽卡冠軍! 開局選擇亡靈:我有ss級天賦 虛空拼圖 高達SEED之最後的歸宿 召喚萬界軍團 業餘裡踢出來的國足超級後衛 DNF:求你別搞事,我們真服了 注視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