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承襲,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有表現,僅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變。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漢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有“封國制”的存在。
封國制,說到重點了。
這個東西是劉邦始創的,建立它的原因只有四個字——迫不得已。
楚漢戰爭時,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王,這在當時是實在沒辦法的事,這些人非劉姓,故稱“異姓王”。
漢帝國除了劉邦,就是這些異姓王的權利最大,他們雄踞一方,在各自的王國裡一家獨大。名義上雖然就封與皇帝劉邦,但事實上,這些人和劉邦處於相對平等的位置。除了太傅和丞相由皇帝任命外,他們有權利任命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員。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權利擁有自己的軍隊,有權利向國內人民增收賦稅、聚斂財富。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也看出來,總之——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東西。
劉邦就怕這東西怕得要死,怕到必須先除之而後安。
除了異姓王,還有一種與之級別相當的存在——同姓王。它和異姓王唯一的區別(看字面)——同姓王必須是老劉家的嫡系子孫!
當然,在本書中同姓王發揮的空間很小,他們登上歷史舞臺要到景帝時期,最出名的就是那個“七王之亂”。
說完了諸侯王(異姓王、同姓王),我們來看下一個等階。
這個等階叫“列侯”。
劉邦繼承了秦朝的二十級爵的制度,列侯為二十級爵的最高爵位。稱帝后他封功臣、親屬、外戚為列侯。一共封了多少呢?答案是,一百四十個。
列侯比諸侯王的級別低,在封國內無治民權。
最後總結:諸侯王國和郡(行政區),都直接隸屬於中央,即皇帝。但是諸侯王國的地位遠遠高過郡。
這句話,直白地翻譯下可以理解成:劉邦能調得動某郡郡守,卻未必調得動諸侯王。
隱患發作的徵兆
封完諸侯王后,劉邦遣散士兵,令各諸侯迴歸各國,留下各諸侯子弟在關中。這個是春秋戰國就流傳下的老傳統,質子習俗。
之後劉邦在洛陽南宮擺下酒宴,大宴群臣。
飯桌上劉邦喝得有點高,情緒非常激動。他開口問大臣們說:各位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呢?
高起、王陵先發言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嫉賢妒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藉著酒意,說出一番肺腑之言,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總參謀長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後勤部長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總司令韓信。
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說完這話,劉邦就要封賞張良,他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
張良是個非常聰明的人,聞言立刻推辭道: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劉邦聽了這話非常滿意,於是封張良為留侯,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