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理由,不管真實情況是如何的,只需要一個理由,一個促使大唐堂堂正正頒佈制裁條令的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專門針對外族的保密法令就可以頒佈了。
李二陛下聽到了這個訊息,大怒之後大喜過望,連夜召集那些犯事的未犯事的外族外交人員,大聲斥責他們,並且懲罰了那些私自向國內傳遞訊息的居心不良之人,下令斬首兩人,下令邊境駐軍向這兩處犯事小國移動,準備戰鬥。
此一舉動嚇得不少國家紛紛上書表示對大唐沒有二心,此二國更是將被斬首的外交人員之家族夷滅,以表示絕無二心,懇請大唐退兵,並許諾朝貢倍之。
可信嗎?
沒關係,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我只是需要一個藉口而已,保密法令正式頒佈,大量國家為此還鬆了一口氣,只是不讓我們學一些東西而已,這些都是沒有成熟政權的國家,而一些國家使者則開始四處動彈,這裡面就包括了高句麗和倭國的使者,此二國使者最為活躍。
帶著大量錢財禮物拜訪大唐的重要官員,當然也拜訪過蘇寧,被蘇寧毫不留情面的拒之門外,大唐官員出乎他們意料的完全拒絕與他們會面,這讓此二國使者大為擔憂,李二陛下開始關注高句麗和倭國,下令給杜如晦。杜如晦下令縱橫司血滴子大量出動,向東北方向移動,加緊滲透高句麗和新羅等國,同時也派遣相當人員嚴密監視倭國使者,若有必要,則派遣探子東渡倭國,混入倭國。
李二陛下更關注的是高句麗,而不是倭國,說實在的,憑如今大唐的國力。一個小小的倭國真的不在話下。三下五除二就收拾掉了,但是高句麗,不隱瞞的說,他是具備和大唐爭奪東亞霸權的潛在實力的大國!此事的高句麗絕對不是現代的朝鮮和韓國。而是一個三次打敗中原霸主隋王朝的大國!
隋王朝大舉東征高句麗。雖然狠狠的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但是付出的代價卻是國朝覆滅,天下大亂,高句麗獲得了喘息之機。等到大唐立國,高句麗又被經營的和鐵桶一樣難以應對,前隋付出的大量人員傷亡就等於是打了水漂,而且有了抗擊前隋入侵的經驗,一些必經之地被修築的相當雄壯,攻打起來難度數倍於前隋。
高句麗此時雖然不敢大舉進攻大唐,東突厥之役和靈州之役以後,大唐軍隊的強悍與暴虐深深刺激了高句麗,使之對大唐甚為忌憚,恐懼之心甚至超過前隋,所以主打防禦策略,更將國土經營成了鋼鐵防線,高句麗打不過來,無法和屯駐在幽州的大唐重軍對抗,同樣的,屯駐幽州營建北平城的大唐駐軍也無力進攻高句麗。
進取不足,自保有餘,吸收了漢文化營養的高句麗,在政權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的先程序度上,並不輸於大唐,所以另一個時空中李二陛下三次征伐高句麗也都未能得手,一直到高宗時代才終於完成了這個使命,這可以說是一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李二陛下一個永遠的痛。
所以,在大唐國內漸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高句麗是最為擔憂的,遣使節考察追尋問題的來源,卻根本找不到源頭,好不容易從內部打探到了一些關於始作俑者蘇寧的訊息,卻又在最關鍵的時刻被李二陛下下達了保密法令,今後一切有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與軍工技術將不允外族學習,當然,若想學習儒家經典,明白禮義廉恥,這還是可以的,孔穎達先生雙手贊成。
他們自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得向來慷慨大方的大唐居然做出了這樣的決策,先是終止了公主外嫁,讓外族失去了成為暴發戶的機會,而後又頒佈保密法令,不允許外族正大光明的學習類似於農業技術和工業技術的重要技術,只能學習仁義禮智信……這些東西說白了有什麼用?!沒有強大的國家這些東西就是廢的!
高句麗心急如焚,倭國也不好受,前隋時代就數次派遣遣隋使來中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