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計管事穿插往來,熙熙攘攘,忙碌非凡。屋子西側有個小門,門開著,裡頭又是一排房屋,同樣人多熱鬧。
轎子越過前院,轉進了西邊過道,走了一炷香的功夫,方才到了二門。眾人下得轎來,便發現這落轎之所是個單獨的小院,跟顧家長房宣樂堂中那個專供女眷下車轎的院子差不多格局,面積卻大了一倍。顧家眾人經過昨日,對羅家的富貴已經有了認識,倒沒怎麼吃驚,只是蔣氏與文慧心裡有幾分不忿:顧家長房世代有人做官,也沒這樣的排場,羅氏一個商人之家倒是越過頭去了。不過蔣氏還記得婆母的吩咐,沒有吭聲,文慧想起羅家也是皇商,頗得宮中青眼,便帶著一絲不屑忍住了氣。
接下來看到的景象讓這兩位稍稍平心靜氣了些。羅家雖是皇商,但長房只有一位四老爺是官,作為家長的羅大老爺,再有臉面也只是個庶民,因此羅家宅子的正院是嚴格按照朝廷定下的形制,不過是正屋三間,東西廂房與倒座房各兩間,如此而已。文慧再回想起方才路上瞥見的其他院落,全都是窄窄小小的,與宣樂堂的院落不能比,更別說與京城侍郎府的格局相較了,她臉上頓時便露出了愉悅之色,瞥了羅家前來相迎的幾個穿戴體面的丫頭僕婦一眼,決定不跟小小羅家一般見識!
文怡卻一直沉默著,心裡暗暗佩服羅家的當家人。宣和堂曾經整修過,所以她能看出羅家的宅子也有整修的痕跡,好些小院子原本應該是一整個院落,只是砌了牆,才分隔開來,因此總體格局顯得有些奇怪,正院沒到,就讓人看到了三四個小院子的門。瞧這整修的痕跡,至少也有一二十年了,多半是現在這位羅大老爺成為族長之後下令行事。羅家人口眾多,為了開枝散葉,讓不是繼承人的成年子弟分家出去,原是本朝世家大族慣用的手段,但羅大老爺的做法卻是將原本的大院子隔成小院,分給子弟居住,這麼一來,這羅家大宅各院落把門一關,就成了族人“聚居”之所,羅家原本的“違制”嫌疑便不復存在了。
在遠離京城的地方,富貴人家無視朝廷法度,把自家房子蓋多幾間,院子擴大一點,是極常見的。在太平年月裡,自然無防,但若運氣不好,官府有意為難,一個違制的罪名便足以讓富貴之家淪落成貧民!以羅家的財富與其在歸海城中的權勢地位,羅大老爺能小心謹慎到這個地步,實在是不容易。千里長堤,潰於蟻穴。世家大族只有在細處上用心,方能避免災禍。文怡覺得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東西。
羅家大太太是個五十來歲微胖****,臉圓圓的,身材也圓圓的,脾氣很好,見人便先帶了三分笑。二太太的身材卻要瘦得多,五官端正,穿著打扮顯得有些傳統刻板,咋一看似乎過於嚴肅了,但交談幾句,便讓人覺得她其實還算和氣。
兩位太太都站在簷下迎接顧家來客,對於老夫人與蔣氏都禮數週全,幾個小輩得的見面禮均十分豐厚,又不顯得俗氣,倒讓蔣氏與顧家幾位小姐對羅家的看法又有些改觀。至於文安,他並未入內宅,直接在談十的引領下前往花廳去了,羅大老爺與羅二老爺正帶著兒子在那裡迎接他呢。
見過禮,眾人入屋坐下。羅大太太先是問候了顧家眾人一路平安,昨夜歇息得如何,又問那別院住得可合意,不過幾句寒暄,說完了,見顧家眾人的態度不大熱絡,便有些苦惱,不知該說些什麼話題。顧家大老爺在京城做著高官,地位遠遠高於羅家,便是羅四老爺在軍中有些名聲,到了顧大老爺面前,也是要恭敬見禮的。兩位太太看著顧家老太太與顧大太太,再看看旁邊那兩位嫡出的小姐,總覺得對方對自家有些看不上,以羅家在歸海的地位,這樣冷淡的人實在少有,她們心裡也不大高興,只是礙於各自丈夫和兒子的囑咐,勉強拉扯幾句罷了。
於老夫人暗暗生氣媳婦不會做人,只是她身為長輩,還有個做二品官的兒子,自然不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