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外蒙古則是地形平坦的大草原。有利於我軍裝甲、摩托化部隊的快速推進。而巴林左旗與外蒙交接地區的東烏珠穆沁一帶,為草原、低山地形地勢平坦,並可以有效的避開烏拉蓋河兩岸的沼澤溼地,以及沿途的幾座海拔超過一千米的高山。可以讓我軍以最快的速度,進抵二十三師團側翼。”
“而且這一線雖然是外蒙軍重點警備地區,但是在海拉爾一戰後,外蒙軍眼下還在調整補充。王光宇指揮的部隊,又是以機械化和摩托化為主。只要行動迅速,完全可以搶在外蒙軍隊反應過來之前透過外蒙。”
“不過告訴王光宇,如果外蒙軍不開第一槍,他們也不要開第一槍。如果出現蒙古軍隊攔截,就使用坦克開路直接衝過去。告訴他們我就要一個字,那就是快。他們在外蒙的動作越快越好,行動越快我們就不會被動。”
“至於前郭、乾安一線的戰局,我看可以抽調松江軍區司令員易良品指揮。易良品性格堅毅、戰法多變,在五師師長任上表現的極為突出。在讓他指揮目前在第二松花江東岸的二師,以及抽調的六師,組成前郭叢集。負責乾安、前郭、扶余一線的戰鬥。”
說到這裡,楊震看了看地圖後,微微皺了皺眉頭道:“不過除了前郭一線的部隊之外,由於王光宇要迂迴外蒙。由太平嶺一線南下的四師和十七師也需要一個人去指揮,那裡選派誰去為好?”
“四師和十七師負責正面對五十一師團的作戰行動,姚兒河以南地形又相對複雜,他們除了要完成自身的攻擊任務之外,還要掩護王光宇的側翼迂迴行動。沒有一個得力的人指揮,恐怕很難完成這個任務。”
聽罷楊震的擔心,郭邴勳琢磨了一下後道:“一號,這樣。我們總部現在已經遷移到了哈爾濱,我看雙城一線的杜開山所部行動,完全可以由總部直接指揮。不如將杜開山調到阿爾山,指揮四師和十七師的攻勢。”
“或是抽調東線的劉長順、王效明兩個人中的一個。將王效明在五常的作戰任務,交由杜開山統一指揮。或是將劉長順在寧安一線發起的攻勢,交由在琿春、圖們一線的陶淨菲統一指揮。”
“劉長順在寧安的作戰任務,主要是切斷日軍部署在蛟河、汪清、圖們一線的十二師團與舒蘭、吉林的日軍聯絡,並配合陶淨菲在圖們、汪清的作戰。他這裡完全可以交給王效明或是陶淨菲兩個人中的一個指揮。我看可以在杜開山、劉長順兩個人中選擇一個比較恰當。”
對於郭邴勳提出的這幾個人選,楊震仔細思索了一下後道:“劉長順不行。那邊的戰鬥在關係到我們此次會戰最大作戰目標能否實現的最關鍵地域。打好了不僅可以牽制五十一師團不能東調,還可以減輕王光宇在進入東烏珠穆沁地區後的壓力。”
“那裡又處於大興安嶺南坡地帶地形複雜,戰鬥又是主要以攻堅為主。作為指揮員,隨機應變能力必須要強。劉長順本身攻堅能力差了一些,應變能力與杜開山相比更是差的很多。在南興安那種地形之下,面對日軍一個師團,他的能力還是有些欠缺的。”
楊震的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而實際上郭邴勳也不認為劉長順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劉長順在指揮上相對於其他縱隊一級的幹部來說,作風相對保守。不僅與他同期的王光宇、杜開山相比,戰鬥作風不夠硬朗。就是與由政工改行的陶淨菲相比也差一些。
不過相對於攻守兼備的王光宇,戰術多變、猛打猛衝的杜開山,戰場適應能力極強、的王效明,還有風格硬朗,局勢越複雜越能打出精彩的陳翰章。局面越是惡劣,越是堅忍不拔的陶淨菲,劉長順更擅長於防守。現在的南興安一線的情況,並不適合劉長順本人的戰鬥風格。在郭邴勳看來,最適合的人選應該是杜開山或是陶淨菲兩人選擇其一。
但在綜合考慮各個戰線目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