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了一個正確方向——後世就是這麼樣的。不過,和一開始相比,他的意見越來越少,而且大多集中在武器研發上。
此時,他閱覽的正是去年訪日後提出的天眼計劃,即偵察衛星計劃——以火箭實驗室之前的報告,將衛星送上天火箭是能做到的,但上天之後並不等於完事,還有一大串問題需要解決。照片定位只是後面的問題,最少那個時候手上已經有衛星照片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照相機,此時的高空照相機解析度太低,裝在萬米高空偵察機上的相機精度可達一點五米,但裝到衛星上,精度大概只有二十多米,這隻能看清航母無法看清飛機。
因此在火箭改進(經過計算,並不需要用丁型火箭發射衛星,只要在成熟的丙型火箭根部加裝四具捆綁式推進小火箭便可)的同時,照相機精度也在想辦法改進。除了相機精度,還有衛星設計問題、高空中金屬熱脹冷縮問題、膠捲保護問題。空間溫差問題、膠捲本身韌度問道、膠捲換卷問題,衛星小角度變軌問題、遙感問題、高空動力問題、膠捲回收問題……
問題確實很多。但從去年秘密立項開始,這些問題都在解決中。實驗室預計明年七月可第一次發射。除去衛星以及火箭改進上的投入,每次發射的費用超過一千五百萬,高達一千八百萬之巨——四氧化二氮的成本是液氧的四倍,而偏二甲肼的成本更離譜,居然是煤油的一百倍!看到燃料成本如此高昂,楊銳很是後悔照抄後世長征火箭。唯一能聊以安慰的就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兩者都不需繁瑣複雜的冷藏裝置和高壓密封裝置、也不需點火裝置,火箭因為結構簡單,可靠性好了不少。從總體上說,這又降低了研發費用;再則是不需低溫冷藏的燃料裝填比液氧迅速。這點對軍用火箭尤為重要。
在火箭實驗室天眼計劃進展報告上寫下‘已閱’二字,下面一份報告則是新一代戰鬥機的設計報告,主要是基於兩千馬力的機體設計——發動機雖然沒出來,但設計卻是提前的。報告如此之厚,而楊銳對戰鬥機所知道的如此之少,以至於他當即把磚頭一樣的報告書放在了一邊,而後拿起下一份。
如此幾份報告下來,再閱過噴氣發動機的進展報告,最後一份報告倒讓他有些振奮。這是海軍的‘佛墊’專案,實質就是陸戰隊的氣墊船專案。這是去年楊銳在東非時與陸戰隊的張坤討論登陸作戰時應景而發的東西。氣墊船雖然是二戰後才出現的東西,但主要是理論障礙而不是技術問題。報告中,專案組用五臺飛機液冷發動機做動力。兩臺向下吹風負責氣墊船的提升,三臺水平向後負責前進,速度居然達到了六十節。但正因速度太快,第一次沒跑兩哩就翻船了。變成落水狗自然不好,但最少證明氣墊船是可行了。
陸戰隊有氣墊船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能以六七十節的速度快速登陸。讓敵人防不勝防;更意味著二戰大片拯救瑞恩的登陸場面不再出現,當時登陸主要是因為德軍在海灘設定了大量永固型工事,必須靠血肉步兵炸開工事、清除水雷,如此物資、大型作戰設施才能登岸,進而向歐洲大陸推進。
但有了氣墊船,奧馬哈海灘那些鋼鐵拒馬可以直接無視飄過,德軍埋設的水雷、地雷也可以直接飄過,甚至可以選擇對方意料不到的地方登陸——傳統的登陸艇登陸和氣墊船登陸對海灘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前者不但對近海水深有苛刻要求,對登陸場的是否平緩寬大也有規定,這就使得當年盟軍登陸歐洲大陸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是諾曼底、要麼是加萊,再無其他更好選擇。可若使用氣墊船登陸,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幾乎可不用船隻,盟軍直接從英倫三島開向歐洲大陸,無須停頓。
楊銳想著氣墊船的好處,再看到它用的是飛機液冷發動機,當即感覺它的價格不算太過昂貴,既然如此,那造它個一兩千艘,夜間航渡、拂曉登陸夏威夷或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