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二月底。
此時靈山衛各地的春耕已經開始,管屯官張耒帶著一眾下屬終日巡視在各處百戶所、火路墩和屯堡,督促各處開始播種。
劉衍為此也知會錢糧官嶽明,命其準備一部分錢糧,隨時支援張耒支出的春耕事宜,千萬不要誤了農事。
眼見今年的秧苗已經陸續種下,劉衍心中暢快,這些秧苗便是整個靈山衛的希望,只要今年風調雨順,各處百姓手中便有了存糧,劉衍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
劉衍思索了一圈之後,認為眼下既可以賺錢,又可以為以後的發展做積累的產業,便非玻璃產業模數了。於是劉衍在前陣子巡視各處,確認靈山衛各方面都運轉正常之後,劉衍就開始做玻璃的前期準備了。
在前世,劉衍雖然只是一個熟知歷史的大學生,可是對於玻璃,這個時代稱之為琉璃的製作工序,還是非常瞭解的,具體的製作流程在後世網上已經非常普及了。
如今靈山衛已經盡在劉衍的掌握,劉衍便準備把玻璃搞出來,進一步擴大靈山衛的收入。至於玻璃工坊的位置,劉衍依舊準備定在大盤堡。
隨後劉衍找來錢糧官嶽明、商事官宋功明,命嶽明立即調集錢糧、招募工匠,在大盤堡外擇地修建玻璃工坊,先將工坊的圍牆、房屋等設施修建起來。然後命宋功明去高價尋找玻璃工匠。
建造玻璃作坊最先需要考慮的是建立坩堝爐,這是重中之重。燒製玻璃需要把純鹼、石灰石、石英等混合在一起的原材料加熱到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度,尋常的爐子肯定不行,這個溫度已經與鍊鋼的溫度差不了多少了,需要專門的人才修建專門的爐子。而且盛放原材料的坩堝也需要專業人才製作。
這個時代最常用高溫燒製產品的就是燒瓷器的匠人了,劉衍準備讓宋功明找幾個燒瓷匠來為自己製造玻璃。此時專門燒製玻璃的工匠大多在朝廷中控制著,劉衍輕易也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強行尋找的話也會引起朝廷的注意。
接到劉衍的命令之後,宋功明便帶人在各處打聽,幾天後來到膠州城內。
經過這幾天的打聽,宋功明得知這裡有瓷匠,便親自帶上幾名墩軍騎馬趕來,一起過來的還有自己的侄子宋灌。
“你跟來做什麼?”
宋灌笑著說道:“叔叔,操守大人可是要燒製玻璃啊,這可是大生意,我有意毛遂自薦,幫著操守大人支撐玻璃生意。”
“你?”
宋功明微微皺眉,說道:“我一直想將你提拔一下,充任哪裡的總旗、百戶,可是你就是不願意,說什麼自己的前途不在軍伍上。你也不想想看,操守大人為何會有今日的成就,不就是靠著手中的強悍新軍嗎?你跟在操守大人身後,難道還怕沒有軍功可拿?”
宋灌說道:“我自認為沒有上戰場的勇氣,也沒有領兵的才能,只是有些小聰明罷了,正好用在經營之上,此番操守大人要籌建的玻璃工坊,正好是一個機會!”
宋功明見狀只好嘆息一聲,對宋灌妥協了:“好吧,咱們先辦正事,回去之後我跟操守大人說一下,看看能不能舉薦你。”
“哈哈,那就多謝叔叔了。”
話說宋功明、宋灌二人在膠州城內打聽了一陣,知道在這個縣的北面有一個北嶺村,據說一個村全是燒瓷器的,其中要數史家的青花瓷燒得最好。
於是宋功明直接花錢請了一個城內的遊手帶路,找到了北嶺村史家。
那史家的房子很大,在北嶺村中間佔據了一大片土地,是個獨門獨戶的大院子。宋功明和宋灌站在院子外面看了看,只見裡面有幾個豎起的粘土爐子,大概就是史家燒製瓷器的爐子。
宋功明在門口遞上名帖,便有一個史家人跑了出來,恭恭敬敬的把宋功明和宋灌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