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衍看著張若麒投來的目光,微笑道:“方才張監軍也提到了後路問題,末將認為,督臣在杏山等處的部署,的確是薄弱了點。”
洪承疇微微皺眉,想不通自己如此重視劉衍,他為何還要與自己唱反調,杏山等處的兵力已經夠多了,竟然還說單薄?
洪承疇表面上卻是不動聲色,笑道:“那以劉總兵之見,後路應當如何部署?”
劉衍說道:“末將只是有些想法,還請洪督與諸位指正。”
“方才有情報提到奴賊已經增兵,現在我等還不知奴賊總數有多少。不知他們是增兵五萬、十萬?又或傾國而來,兵力與我軍相當?”
“以最壞的情況做打算,如果奴賊傾國而來,我大軍雲集在松山,以奴賊的奸詐秉性,肯定會在杏山大做文章。若奴賊以主力與我軍纏鬥,然後分出數萬兵馬猛攻杏山等地,或是如同圍困錦州一樣,在杏山等處挖掘長壕,以阻斷我軍退路,如此為之奈何?”
劉衍說完,所有人都是心頭一緊。如果奴賊大軍真的如此,那此戰就危險了,稍有不慎就又是一場大潰敗。
此時洪承疇也陷入沉思,眉頭緊鎖著,顯然也是在權衡利弊。
這時山海關總兵馬科又陰陽怪氣的說道:“劉總兵是不是聳人聽聞了,奴賊會傾國而來嗎?要知道奴賊本就人少,奴酋捨得跟我軍拼消耗?”
劉衍斜眼瞥了馬科一眼,說道:“此戰為國戰,關係到大明國運,所以任何一個可能性都要考慮到位,容不得半點僥倖!”
馬科說道:“既然如此,劉總兵是不是還要建議分兵?難道劉總兵忘了薩爾滸之敗的教訓了嗎?”
“糧道被截,一樣會敗。”
馬科說道:“我以為奴賊兵力不可能與我軍相當,後路如督臣一般部署,萬無一失,此戰決不可分兵!”
馬科說完,白廣恩、唐通、王廷臣、左光先等人也紛紛表示支援,眾人都不願意分兵。
一旦分兵,誰留下來守後路?誰都不想,眾人都想抱在一起,至少也要與劉衍所部強軍在一處。
吳三桂也表示不能分兵,此時吳三桂只盼著二十五萬餘大軍儘快趕到錦州城,將自己的舅舅救出來,至於後路,清軍應該不會有兵力大舉進攻杏山等地的。
而楊國柱、曹變蛟、王樸三人則是支援劉衍,表示大軍後路至關重要,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要重兵防護才行。
遼東總兵劉肇基和山西總兵李輔明也在權衡著,一時之間沒有定論,二人暫時沒有發表言論。
洪承疇心中暗叫不好,想不到劉衍三言兩語之間,就拉走了一大批將領,援軍瞬間就分成兩派。
眼見如此,洪承疇也想起了當初面聖時候的情景,於是仔細算了又算,現松錦一帶的清軍兵力越來越多,他們的確是增兵了,劉衍說的可能性大,也不可不防。
吳三桂見洪承疇似乎也有些動搖,於是說道:“若是分兵,要守的地方就太多了,比如杏山、塔山、高橋等處,都是賊奴可能攻打之處。如此處處分兵,我軍雖然有二十五萬之眾,可是一番分下來,到了錦州也剩不下多少兵力了。再者說,誰願意留下來守衛後路?”
洪承疇也看向眾人,卻見眾人都是不發一言。
二十五萬大軍聚在一起多安全啊,而且到了錦州城下,博取戰功也要方便得多。而留守在後路上,不但時刻面臨清軍的突襲,而且也拿不到什麼戰功,一個不留神就會被清軍吃掉,傻子才願意留下來。
劉衍見狀,便說道:“不如這樣,我分出一營人馬留守後方。”
劉衍剛剛說完,眾人便紛紛反對,特別是王樸和楊國柱二人,反對的聲音更大,二人都見識過劉衍麾下新軍的戰力,怎能讓劉衍的新軍分兵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