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拿破崙還專門組建了“騾馬炮兵隊”。
到了法國大革命時,為了適應法軍的情況,同時配合拿破崙“分進合擊,迂迴包抄”的戰術思想,對行軍速度有更高要求。
每分鐘走120步,這樣一天走4、5個小時,就是20、30公里的樣子。
這已經比同時代很多國家的部隊走的快得多了,法軍也戲說“皇帝的勝利是靠他們的雙腳走出來的”。
那個速度每小時五公里左右,有興趣的人可以試一下,全副武裝走幾個小時是很累的。
熱兵器時代開始,到一戰,機械化步兵還沒有概念的時候,西方軍隊都要嚴格的步兵操典來要求行軍reads;。
這時候,作戰已經不像冷兵器時代那樣對體力有那麼高要求了,有時候到目的地後只要還能站立,就能馬上投入戰鬥了。但後勤仍是制約大兵團行軍的“短板”。
火炮的盛行,也是拖累大兵團行進速度的原因。
直到,1805年。。拿破崙開創了一個先河。
1805年10月發生烏爾姆會戰,拿破崙將集中主要兵力使用於具有有決定意義的戰線上,並充分發揮機動作戰的威力,是世界行軍史上著名的一個戰例。
整個大軍,共有20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總計176,000人,並有286門火炮。再加上各軍駐地分散,從上述各地到達萊茵河前線,距離約為600到800公里。這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他對軍隊的行軍速度提出了具體要求。
拿破崙曾經說過,“行軍就是戰爭”,“軍隊的力量與力學中的動力相似,是質量與速度的乘積。
快速的行軍,能夠提高軍隊計程車氣,足以增加取勝的機會。因此,“行動的迅速可以彌補軍隊的不足。”
基於這些見解,拿破崙對部隊下達了加速行軍的命令。
按照傳統習慣,一般的行軍速度,那是每分鐘以70步計算。他卻要求大軍以每分鐘120步的速度開進。
經過拿破崙多年培訓的法軍,非常圓滿地執行了皇帝的命令。從布倫軍營到萊茵河一線的600多公里路程,
照當時正常的行軍速度,要40天左右,才能到達目的地。
但這次法軍全部在20多天之內完成了行軍任務,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蹟。
跟很多沒有當過兵的人談行軍,發現他們總是特別容易忽視後勤的作用,我發現拿破崙行軍之所以快,除裝備大量的騾馬外,唯一跟西方當時將領有區別的地方,那就是後勤。
這個本身就足以說明,後勤問題的直到現在還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支近20萬人的大軍,每天要前進30公里,在當時還沒有機械化這個概念的時候,究竟採取了哪些辦法才解決了給養供應問題?
答案是,西方式的以戰養戰。
當時對軍隊作戰行動起了限制作用的是後勤因素。主要就是武器、備用武器、工具、被裝、彈藥等還有飲用水、糧食,裝備大量騾馬的後果就是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水。
拿破崙是怎麼使軍隊在運動中得到補給?
18世紀的西方軍隊其實還是“受倉庫制約的”戰爭,但拿破崙的拋棄了騎士精神,展開了一場“掠奪性”戰爭,類似蒙古人。
拿破崙同奧軍1805年的烏爾姆戰局被公認為有史以來軍隊“就地取給”最成功的範例,就是帶少量的食物和水,到戰區對平民徵用食物和水。
有必要一提的是,當時秋收,民間有大量的糧食,這也是他敢這樣做的原因。
“拿破崙的騾子比戰馬重要,騾子丟了,戰爭也就算輸了,騾子專門駝運敵國物資,幾十年戰爭,法國越打越富,歐洲其他則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