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蘇州降清)的侄女為妻,和畢乃爾等認土歸宗,入中國籍的外籍軍官類似,都十分中國化。成為淮軍一員的馬格理,急欲顯示自己的價值,儘管自己並非軍械本行,仍從技術角度,向李鴻章提出一項重要建議。即淮軍從西方購買彈藥的成本太高,“買一顆從英國炮船上偷來的很普通的12磅炮彈要費30兩銀子,買一萬粒最差的子彈也要19兩銀子,即6英鎊。”“我告訴他(李鴻章),歐洲各國都開辦大工廠製造軍火,中國若為本身利益著想,也應該建立這樣的廠。”為了讓李鴻章相信此事的可行性,和自己的能力,馬格里借擔任淮軍炮隊教習之便,利用簡單的工具,自行製造了一顆炮彈和一些引信等配件。
端詳著馬格里自制的炮彈,李鴻章自然不放心,專門尋找了機會,在不透露來源的情況下,請英法聯軍將領觀看。最後好評壓倒了疑慮,李鴻章當即命令馬格里在上海松江淮軍駐地附近開造軍火,派直隸州知州劉佐禹配合管理,場地選擇在一座古廟內。陪伴在悠揚的古剎鐘聲中,馬格里和手下的技術工人依靠僅有的幾把錘子和銼刀,開始了製造軍需彈藥的工作。
與此同時,為滿足淮軍對彈藥的大量需求,李鴻章又派參將韓殿甲“督率中國工匠盡心學習”,模仿馬格里,另開設一所軍火廠。不久,又奏請將在廣東有仿造西洋彈藥經驗的候補知縣丁日昌調至上海,主持開辦一個新彈藥工廠。這三家附屬於淮軍的彈藥供應工廠,史稱上海炸彈三局。(6)
李鴻章的淮軍使用洋槍洋炮,接連收復失地,成為舉國矚目的勁旅。其本人此時又破天荒地決策仿造西洋軍火,而且頗有成績,又成為名噪一時的新聞人物,以至清政府中央都直接從京師八旗火器營挑選弁兵,派往上海炸彈三局學習製造西式軍火,而這又成為後來天津機器局的種子。
1863年末,隨著淮軍戰線的前推,李鴻章下令將馬格里的軍火工廠搬遷到剛剛收復的蘇州,成立蘇州洋炮局,就近生產供應。恰好當時阿思本艦隊被清政府退回拍賣,根據馬格里的建議,李鴻章將阿思本艦隊隨船攜帶的車床機器全部購入,用於蘇州洋炮局,進一步壯大了工廠的規模。此時,李鴻章已不滿足於自制彈藥,而是夢想著自行生產西式軍械武器了。
與李鴻章擁有同樣夢想的,是他的恩師曾國藩。
和李鴻章經歷了類似的尋夢之路,曾國藩最初也只是為了供應湘軍所需的西式彈藥,於1861年在安徽安慶設立了湘軍安慶內軍械所,網羅徐壽、華蘅芳、李善蘭等國內洋務人才於其中。從生產槍炮彈藥開始,逐漸試製西洋槍炮,但是成果並不樂觀,所造的西式行營炮“不甚合式”。有些特殊的是,曾國藩當時就流露出了對西洋輪船的濃厚興趣,1863年安慶內軍械所試製了一艘蒸汽小輪,結果“行駛遲鈍,不甚得法”。
曾國藩,字伯涵,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出身。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曾國藩回籍辦理團練,先後建立的湘軍、淮軍,形成兩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軍政派系。曾國藩幕下人材輩出,接納留美歸來的容閎,不僅促成了江南製造局的快速發展,更進一步開闊了其眼界。鮮為人知的是,這張曾國藩照片,是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用容閎贈送的相機所攝。
自制比彈藥更為複雜的西式軍械遭遇重重困難時,曾國藩在暫設於安慶的兩江總督署約見了一名著裝奇特的茶商。廣東香山人容閎,早年得教會資助赴美國留學,畢業於耶魯大學,加入美國國籍。太平天國戰爭時代回國,起初同情太平天國,切身目睹太平天國政治實情後大失所望,改投商業。經好友李善蘭、華蘅芳等引見,認識了曾國藩。曾國藩和容閎的這次會見,話題主要圍繞自制槍炮展開,耶魯高材生的一席議論令曾國藩茅塞頓開。容閎強調,中國如要開辦軍工廠,自行建造武器,最急切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