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師地位,是還歷史本來面目。魯迅先生就認為沈從文是自新文學運動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這對建立健康的文學批評秩序,營造良好的文學創造氛圍,具有標誌性意義。”
文學史家司馬長風說:沈從文的作品“雄渾蒼涼,物我古今兼忘於剎那”。
由錢理群、溫瑞敏和吳福輝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中,首次以獨立的一章介紹和評述了沈從文的作品。該書評價沈從文的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下層人物形象三者描寫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沈從文的文學不屬於當時中國的城市文化,也不屬於革命文學,因此難以被當時的現實理解是自然的。所以他是寂寞的。”
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修訂本)評價道:“沈從文構築了一個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也因此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黃永玉說沈從文:“如果硬要在他頭上加一個非常的形容詞的話,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慾望、工作和與人相處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狀態執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麼平常。永遠向下,向人民流動,滋養生靈,長年累月生髮出水滴石穿的力量。”
五、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字達夫,曾化名趙廉,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
【非命】
1938年底,郁達夫應新加坡《星洲日報》所聘,出任該報副刊《晨星》的編輯,發表了大量號召抗日的文章,影響巨大,成為南洋抗日文學的一面旗幟。1941年,日軍攻打馬來亞和新加坡,郁達夫乘快艇逃難到印尼群島,後來曾擔任日本憲兵分隊的通譯。
1945年8月29日,郁達夫在蘇門答臘失蹤,時年四十九歲。
這一天是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的兩週,郁達夫沒有迎來凱旋的歡呼,相反卻迎來了他的噩夢。那晚8時許,郁達夫正在家中與幾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個土著青年把郁達夫叫出去講了幾句話,隨即,郁達夫就回到客廳與朋友們打了個招撥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換,穿著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據他的朋友說,聽見了外面有汽車引擎發動的聲音。而幾個小時後,郁達夫的小女兒鬱美蘭來到了這個世界上。由於郁達夫的失蹤太過詭秘,關於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謎一般沒有解開。
1936年時,郁達夫在一首詩中說:“但求飯飽牛衣暖,苟活人間再十年。”這竟然成了詩讖。
關於郁達夫的失蹤有以下幾種說法:
其一,死於日本憲兵之手,這也是目前的通說。
1946年8月8日,邵宗漢從棉蘭蘇門答臘聯軍總部情報處獲得的訊息,該訊息證實,聯軍當局在日本戰犯口中得知,郁達夫於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憲兵槍殺,同時被害者尚有歐洲人數名,遺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然而,這一說法卻有個重大的疑點難以解釋,即有研究者曾翻閱棉蘭法庭的審訊記錄,卻完全尋覓不到有關郁達夫(趙廉)的蛛絲馬跡。如果此說成立,那麼郁達夫和同時遇害的幾位歐洲人的被埋地點也應該很清楚,可是,現在郁達夫的遺骸在整個東南亞都找不到。
胡愈之推測郁達夫死於日本憲兵之手。胡的文章《郁達夫的流亡與失蹤》中推測因郁達夫在南洋從事抗日活動,最後被日本憲兵所殺害。建國後此一推論基本被延續下來。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紀念郁達夫烈士遇難4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郁達夫是日本憲兵為了掩飾他們的戰犯行為而加以秘密暗殺的,他說:“中國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