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線的建設,谷廂也會有所改進和升級,橫截面積減小的同時增加長度,並且多個谷廂連線,還能夠在行駛的中途分離,如果三個谷廂連線,其中一個只走到赤道處就停下,那隻能是最北面的谷廂脫離後在赤道處停止,脫離之後,中間的谷廂北面發動機再點火,繼續進行的加速,將兩節谷廂推至南極。
這是前期就存在的構想,只不過當時沒有足夠的資料來分析更優的建造方案,這下有了。
地球環軌一號線的建成,也意味著南極發動機的建設要加快了,空中運輸已經用不上,當前的情況下也沒有必要了,地球環軌的軌道下方,架設有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無人運輸車完全可以勝任這樣簡單的道路狀況,減少了人力,增加了效率。
不僅僅如此,第一條半軌的建成,相應的還要考慮到安全狀況,這是需要聯合政府費心的地方。
既然北速三和南速三是安全的,在地球環軌上做試執行測試的預備航天員都交了報告,在他們的報告當中,有幾個人認為,北速三或者南速三還有提升的空間,在他們能夠承受的極限加速度大約在40個G左右,加上谷廂中的抗壓座椅和抗負荷服,撐下來是沒有問題的,地球環軌可以更快!
建造團隊在想,那麼北速四和南速四呢?在以後的建設當中,完全不考慮了嗎?
在多次的會議當中,北速四和南速四還是沒有塞進發動機程式裡面,但是北速四和南速四目前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完全可行,只不過又完全沒有必要,一直在北速三的加速當中前進也是可以的,能夠提升幾個百分點的速度,但遠沒有達到北速四的邊,北速四太危險了,對地球環軌的軌道要求也是極大的負擔。
北速四和南速四,從此徹底取消了。
理論上來看,北速四的速度,比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前進三的速度還要快一些。
此時的劉培強還在休眠當中,劉啟給他發了資訊,但只能存在個人郵件箱裡,而且所有的資訊都是被強制鎖定的,無法進行更多的操作,大概還有一年的時間,他才會再次被喚醒,繼續在領航員空間站上面的工作。
全世界都在關注著地球環軌試執行前前後後的事,那天直播的過程被反覆的播放,包括從南極點開始南速一到南速三的加速,所以在另一些個事上面,就沒那麼留意了。
一個被改造過後的門型機器人來到了數字生命研究所的舊址,這個機器的體積很小,大概只有一個青少年的高度,寬度也變窄了,身上的很多零件都是來自於報廢的智慧建造機器人,並不靈敏,但是動力是足夠的,用於破拆門窗等障礙物。
這裡已經廢棄了,牆體開裂,在裡面有一些備用的電機和大型儲存電池,這些還是可以用的,大部分的東西都被搬空了,實驗室中僅剩下的,就只有一臺不怎麼用的核磁共振機和六臺電腦,其中三臺的主機已經報廢,一些電纜和線路是完好的,主要的實驗器械和研發裝置被留在這裡的就剩下零件了。
找了半天,還是缺很多的東西,有些已經嚴重泡水了,有些拿出來晾乾還能用,這些東西還是不夠,是遠遠不夠的,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製造流程,甚至都沒有在製造流程中的必要工具和裝置,研發任何一樣東西都是十分困難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相當於就是用17世紀的工業技術水平製造21世紀的高精密電路板,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限制下,根本是不可能的。
圖恆宇說:“馬老師,不行了,咱們所裡的傢伙都不多了,應該之前有人來過,搬走了部分,剩下的幾乎都不能用了,就算將這些東西改進一下,也沒有辦法造出更精密的組塊和元件,下面的都泡了水,能不能用還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