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但說無妨。”
劉璟勉強說道:“看來面貌相似之人心智也相似,姑娘所問的問題,也曾有故人相問。家父曾說過,可逆轉的必定是偶然,並非天機大勢。”
我心中大喜,茅塞頓開。看來歷史上的“偶然事件”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這些偶然事件都不能改變歷史方向,它們在必然過程中出現。
我要的正是一個給予我機會的過程,至於那個“結果”如何,燕王能否如願登上皇位,對我來說並不太重要。
這個機會很快就要來了。
八月十五,燕軍與耿炳文率領的明軍激戰於真定,燕軍“斬首三萬餘級,屍填滿城壕,溺死者無算,獲馬二萬餘匹,俘降者數萬”,強攻真定城三日未果,凱旋退回北平。
耿炳文大敗,明軍損失了三萬兵馬。
朱允炆終於對這件事重視了起來,親自授予李景隆“通天綬帶”,給予生殺大權,令其集結五十萬兵馬前往德州剿滅燕軍。
金陵城外的官道上,李景隆所率領的五十萬大軍正浩浩蕩蕩向德州進發,他穿著銀灰色的盔甲,佩帶一柄鯊皮鞘的黃金長劍,坐在一匹高大的戰馬上,雄姿英發、威風凜凜,令人望而生畏。
朱允炆臨別時親自到江邊送行,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將誓師儀式,軍士們個個士氣高昂歡欣鼓舞,彷彿不是前去征戰,而是接受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
我改扮成他身邊的小書童騎著馬跟隨在他的馬旁,除了最接近他的軍中參贊劉璟外,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秘密。
李景隆若有所思,目光遙望著遠方,突然向我看了一眼,詢問道:“騎了好幾個時辰的馬了,你累不累?”
“我不累!”
他浮現一絲笑意,說道:“皇上如果發現你不在我家裡,一定又要出動錦衣衛四處尋找你。”
我仰頭笑了一笑,即使朱允炆知道李景隆帶走了我,此時此刻也決不會怪責他,因為朱允炆已經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至高無上的天下兵馬統帥之權,盡數交付給了這個表兄。
十月十五初冬時分,李景隆軍抵達德州,下令向北平進發,同時令江陰侯吳高與都督耿睿率遼東精兵十萬進攻永平。北平與永平都是燕北重鎮,李景隆此舉可讓燕王腹背同時受敵,若是分身乏術,失掉其中任意一城,燕王就如斷臂膀。
燕王的策略是自己率燕軍精銳前往救援永平,然後命城中老弱軍民死守北平城門,將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困死在城下,待到十月初冬之時,南軍不耐北方寒冷,若是久攻北平不下,軍心自然渙散,必退無疑。
史載李景隆正是中了燕王此計,不得不退回濟南,以圖後舉。
我們到達蘆溝橋前,一名哨兵匆匆來報道:“稟國公,燕軍無人看守蘆溝橋。大軍前營已經順利過橋,至北平城外紮營。”
劉璟面帶喜色,說道:“燕王此舉大為失策。蘆溝橋本是天險,不據天險而守之,我軍長驅直入,北平勢在必得。”
李景隆目光閃爍,並不說話,似乎有贊同之意。
我走近他說道:“如今北方天寒地凍河水乾涸,隨處可渡河,他為什麼要守蘆溝橋?若是故意誘你深入,要將你困於北平,你又當如何?”
我這幾句話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李景隆並不笨,他應該會懂得我的意思。
李景隆看我一眼,說道:“他若是誘敵,我們正好順他之意,一舉將北平拿下。”
我輕輕說道:“他雖然不在北平,你不要忘記燕王妃是誰家的女兒。”
劉璟道:“燕王妃自幼熟讀兵書,多年來陪伴在燕王身邊,行軍佈陣早有章法,北平城易守難攻,大哥不可不防。”
我急忙說道:“永平未必能夠輕易攻下,不可輕敵。”
另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