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國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長、軍事委員廖仲愷身中三槍,被暴徒刺殺於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
當時正在廣州城內黃埔軍校辦事處的蔣介石正準備去中央黨部開會,當他接到廖仲愷被刺的電話後迅速趕到現場,撫著廖先生的頭大哭。
此時汪精衛、譚延輳А⑺錕啤⑿沓韁塹熱碩家迅俠矗��捶追綴窟�罌蓿�粵沃兮�淮談械絞�滯蔥摹�
廖仲愷,原名思煦,1878年3月10日出生於美國一個華僑家庭。1902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後透過胡漢民的弟弟胡毅生介紹,結識了孫中山。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對於敵人的暗殺陰謀,廖仲愷早有所聞,夫人何香凝曾勸說丈夫平時多帶幾個衛兵,廖仲愷大義凜然地說:“我們天天和人民接近,是防不勝防的。現在中國人很好過嗎?我自問無負於黨,無負於國,無負於人,倘要暗殺,只好由他吧。革命黨人說到犧牲,原是不成問題的。”他為國民革命,早已置生死於不顧了。
廖仲愷被刺的當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立即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為應付廖仲愷被刺後的緊急局面,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組成特別委員會,指揮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負責穩定政局和查清案件。
25日,國民政府又決定組成由朱培德任主席,陳樹人、甘乃光、周恩來、嶽森、吳鐵城、陳李木、李福林、陳公博等8人任委員的“廖案檢察委員會”,具體負責查辦此案。
此事到底為誰所為最後也沒有查清,因為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弄清事情真相實屬不易。在廣州城中的中共負責人陳延年、周恩來等人表示:共產黨人認為廖仲愷被害是國民黨右派有計劃的陰謀,是兩黨合作的一個重大損失。周恩來在廖仲愷被害的當天即趕到醫院探望,並發表了《勿忘黨仇》的紀念文章,強烈譴責反革命勢力和國民黨右派的卑鄙行為。
時任黃埔軍校第3團黨代表的包惠僧在回憶錄中說:案發當天他在中央黨部大樓遇見胡漢民,“他很不自然地同我打招呼,並問黃埔軍校入伍生情況,我看他的面色從不自然中流露出慚愧的樣子,我也很勉強地答應了他的幾句話就走開了。我當時想,這個傢伙是廖案的主犯,假若我是廣州衛戌司令,就馬上把他逮捕起來,還怕不水落石出嗎?”
當然,這是包惠僧的個人觀點。但不管胡漢民是否涉及案件,胡已成為案件的中心人物,因為在當時的形勢下,國民黨內經過新一輪的權力調整,如何處理和認定案件已成為國民黨內左、右派之間的鬥爭。
孫中山逝世,國民革命頓失中樞,在國民黨內即形成三大派系,右派為胡漢民、張繼、鄒魯、謝持、許崇智等人;中派為蔣介石及手下一批將領如何應欽等人;左派為廖仲愷、孫科、汪精衛、徐謙等人。三派之間一直在明爭暗鬥,廖案發生後,中派保持中立,左派和右派,汪精衛、胡漢民之間,已成水火不相容之勢。
要論胡、汪兩人關係之親密,在國民黨上層還不多見。兩人是同鄉、同學,一同去日本留學,一同投入革命黨人活動之中,這之後二人一起在革命黨中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在國民黨改組開始後,胡、汪與廖仲愷等人一起被孫中山指定為改組具體執行人。在對待國共合作問題上,汪先是反對,但很快轉為左派;胡先是中立,但很快轉為右派。在國民黨“一大”上,胡、汪當選為第一、二號中央執行委員,由孫中山的助手而正式成為中央領導核心成員,大權在握,兩人的協作也到了結束的時候。
打破這一平衡的是孫中山。孫中山北上後任命胡為代理大元帥主持全面工作,這對權欲極強的汪來說無疑是一大刺激。孫中山逝世,代理大元帥自然成為接班人,汪難於服氣。二人相比,從理論上說,胡要強於汪,胡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