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的計劃,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並沒有對她明說——也無法明說。
擔心小民“窮極無聊”鬧事神馬的,固然是原因之一,卻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能允許日本的絲業跑到中國的前頭去。
*(未完待續。)
第一二二章 時不我待
絲、瓷、茶,本是中國“自古以來”出口之“三大件”,獨霸世界市場N多年。但是,到了關卓凡這個時代——即十九世紀中期的時候,瓷器的製作,泰西諸國早已超過了中國;茶的生產,亦早就多點開花,無需再獨沽中國茶之一味了。
唯有絲,依然幾乎是中國的獨門生意。放眼全世界,在生絲出口上,中國只有日本這一個稍微像樣點的競爭者。
泰西諸國對生絲需求孔殷,但正如大浦慶所說的,洋人“眼界開了,胃口大了”,對生絲的質量和產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中國現有的技術水平、生產模式,已無潛力可挖。
本來,以中國得天獨厚之條件,絲業的近現代化,完全應該成為工業化原始積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技術上的難度也是最低的。
可惜,原時空的當政者,沒有明確意識到這一點;或者,就算意識到了,但怵於廣大土法生產、經營者的反對,由始至終,沒有從政府乃至國家層面,對絲業近現代化,做任何實質性推動,由得民間新、舊兩派,自行競爭,自生自滅。
如果矛盾激化,兩派打起來了,政府為求息事寧人,出面壓制的,一定是採用“西法”生產經營的那一邊。
反觀日本,明治維新伊始,片倉公司富崗制絲所,便從法國引進了金屬製造的蒸汽繅絲機,稱“直繅車”——那是1870年,距今不過四年;兩年後,即1872年,日本便成功仿製出自己的“直繅車”,從此不必進口了。
彼時,出任日本首相的松方正義,將生產和出口生絲定為國策,並決定“除舊佈新”,淘汰土繅車。力推“直繅車”。
1875年,“直繅車”在日本全國推廣開來;第二年,即1876年,日本的生絲生產就迎來了大發展。之後。日本絲業一路高歌猛進,至1909年,生絲的產量和出口量,終於都超過中國,正式成為世界第一絲綢大國。
讀史至此的時候。關卓凡總會想:鋼鐵、煤炭、石油神馬的,比不過人家也就罷了,絲居然也被人家後來居上?!這個屌絲逆襲的故事,未免勵志得太過分了。
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
1938年,日本的生絲產量達到歷史新高,佔全世界生絲產量的76%,產量也好,出口量也罷,都超過中國十倍以上。
中國的絲業,和日本比起來。連“小兄弟”都算不上了。
這個故事,就永遠留在原時空好了,本時空,讓俺來撥亂反正。
首先,要做一點弊,替中國絲業的發展,爭取幾年寶貴的時間差。
上文說了,日本於1870年引進了第一臺“直繅車”,本時空,明治維新是沒有了。但是,日本引進第一臺“直繅車”的時間,反倒提前了整整四年——就是大浦慶從法國購進的那臺新式繅絲機。
歷史真正弔詭。
這自然是作為穿越者的我,帶來了一對蝴蝶的翅膀的緣故。所以。應對的責任,自然也應該由我承擔起來。為此,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不惜在相當程度上犧牲我個人的利益。
大浦慶的“慶記”,我是有一半股份滴。
我放棄我本人壟斷絲業之龐大利益,此代價不可謂不大——這個代價。必須換來中國絲業的脫胎換骨!
我推遲“慶記”建立繅絲廠的時間表,就是推遲日本絲業近現代化的時間表,就是為中國絲業的近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