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沒見的政局有什麼波動啊。
這個康熙,不容小噓呀。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首先要搞清楚對方怎麼想的,他是真的要撤藩?別誤會了,人家皇帝萬一不是想撤三藩,萬一是單單想撤了尚可喜呢?
正想著,尚可喜來信了。
這老頭子,這時候來信,不用問,肯定是撤藩的事情。
吳三桂背過手握著辮梢,皺著眉頭單手展開了信。
看完信,吳三桂把信遞給一直站在在身邊的方光琛。方光琛恭敬的接過,把信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又摺好,雙手還給吳三桂。
平西王問:“依劉兄看,此事該怎麼辦?”
方光琛一躬身,對吳三桂說:“王爺,依光琛看,朝廷不會動咱們雲南。”
平西王頗為驚詫的看著方光琛:“劉兄何以出此言?”
方光琛一笑:“王爺可曾記得我曾經告訴過王爺,雲南不安定,也萬萬不可安定,只要西南不定,朝廷有什麼理由撤藩呢。”
平西王點頭:“劉兄果然深謀遠慮,不過這個時候我們該如何?”
方光琛道:“王爺,此時一動不如一靜,這個時候不如就等著看朝廷究竟是個什麼打算。”
平西王轉身坐在太師椅上,說:“我也同劉兄一樣的想法,可這等,要等到什麼時候。”
吳三桂說的也是真心話,事到臨頭了,還要等?這得有多好的心理素質啊。你方光琛能等,是因為當平西王的不是你,皇帝要撤的也不是你,若是皇帝要炒你魷魚,我就不信你還這麼能淡定?
吳三桂把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不成,不能就這麼傻等,萬一朝廷是真的想撤藩呢?我也好早做打算。就算朝廷這次只針對的是尚可喜那個老頭子,我也該向朝廷一表忠心才對嘛。
吳三桂決定給老闆(康熙)寫封信,表明自己的忠誠,告訴皇帝,我吳三桂就是清廷的一桶泥,哪裡需要那裡提;我吳三桂就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總而言之我吳三桂對朝廷那是沒有二心的。您不是要撤藩嘛?我堅決支援您的工作,我主動請辭,我還真不像尚可喜那個老頭子,自己退休,還找個兒子來接班,我吳三桂直接就請求撤藩。
信寫好了,吳三桂找來自己的兩大謀士方光琛和劉玄初。
當事者迷。
吳三桂果真迷糊了……
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說,兩個謀士作為局外人都搖頭反對。
不過兩個謀士的表現還不太一樣。
方光琛對吳三桂瞭解頗深。他認識吳三桂可有年頭了,當年兩個人還是青蔥少年的時候,方光琛就與吳三桂締盟為忘形交。那時候方光琛和吳三桂都是官二代,方爸爸是文化部長(禮部尚書方一藻);吳爸爸是部隊首長(錦州總兵吳襄)。後來明朝完蛋了,方爸爸也就雙歸了,方光琛聽說舊友吳三桂在雲南混的不錯,就跑到雲南入了吳三桂幕,成了吳三桂的心腹謀士。
因為他對吳三桂的脾氣很瞭解,所以斟酌了片刻,說:“王爺此舉並無不可,一來可以讓朝廷對咱們放心,二來也可試探朝廷的態度,只是依我只見,只要西南戰事不息,朝廷一時半刻也不會動道咱們頭上來,王爺可高枕無憂,大可不必上疏。”
吳三桂擺手,說:“光琛此言差矣,本王就是要試探一下這個小皇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在一旁的劉玄初搖頭:“以小人之見,王爺不可上疏。”
吳三桂臉色微沉:“為何?”
劉玄初用眼角一掃,好傢伙,老吳頭這是不高興了。不高興也得說啊,所謂忠言逆耳,想當年自己跟隨劉文秀,就是怕得罪人,很多事情看清楚了卻不敢說出來,劉文秀兵敗,自己成了無業遊民,轉投在平西王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