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為重要。只有守住了錦州,閣老苦心經營的寧錦防線才有盡復舊觀的可能,否則大明朝最後一道屏障,山海關直入窗戶紙一般的脆弱,其以西數十道關口都將成為韃子直接攻擊的目標,我大明京師恐將再無寧日!”
李信說了一大通,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說明守住錦州對此戰的關鍵意義。
“李信不過一介區區武夫,本就不足掛齒,二公子乃國之棟樑柱石,留在錦州徒然以身犯險,所以,還請二公子速下決斷離去,隨劉閣老往山海關去,通知孫閣老審時度勢,若有可為便一舉收復錦州以南各處堡寨,而李信在錦州堅守半年則不是問題!”
劉宇亮聽說李信要堅守錦州,當時臉色都嚇綠了,他不辭辛勞,前後奔波,一為保名,二為保命,可李信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錯了,居然危言聳聽,說這韃子要來打錦州,明明有更重要的目標山海關在眼前,韃子怎麼可能退而求其次來打錦州呢?
拋開這些疑惑不說,就算韃子要來打錦州也不必堅守嘛,給他們便是。現在的錦州可不是孫承宗經營的錦州,城牆雖然高有三丈餘,但卻存在七八處大缺口,甚至本城門的兩扇大門也早就被焚燬,而是臨時以木板釘制而成。想要將這殘破的城池休整的如原來七八成或許還可堪一戰,但這又要多少人力,多少青磚?以錦州現在的情況,三衛軍這些人又豈是短時間內能完成的?
更重要的是,劉宇亮為名為命,如果死守錦州,就等於自蹈死地,命都沒了,名卻還有個甚用?因此他是堅決不主張堅守錦州的,必須要和孫鉁合力勸說這武夫離開錦州。誰知還沒張嘴,李信的話卻又讓他鬆了口氣,原來李信本就沒打算讓他和孫鉁留在錦州。
於是,劉宇亮便順水推舟,“如此,老夫便護送賢侄回山海關,這錦州便託付李將軍了!”
李信表示當仁不讓,再次強調,這次錦州之戰不比當年的高陽之戰,守高陽再不濟也是在大明內部,只要能堅守住早晚韃子都會退。而眼下錦州的情形卻大不相同,身在關外,朝廷能否收復舊地都是未知之數,留下來九死一生,所以孫鉁和劉宇亮兩個人必須走。可孫鉁卻決然不同意,“李將軍此言差矣,孫某身為寧遠巡撫,本就守土有責,此前寧遠失守沒有以身殉城便已經罪孽深重,如今有了將功補過的機會,若再畏難怕死豈不是枉讀了這三十多年的聖賢書?還有何面目去見君父?大不了,孫某在與李將軍攜手,將這錦州當作高陽,再來一次死中求活!”
聽到兩個人的對話,劉宇亮本來放下的一顆心卻又陡然懸了起來,乖乖的親孃呦,李信瘋了,孫鉁怎麼也跟著瘋?錦州孤懸關外,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在兵家眼中就是一塊死地,眼巴巴的抱著有何用?
劉宇亮更不懂的是,韃子為什麼要來打錦州。
“哎,都慢著,慢著,老夫怎麼覺得不太對味。錦州這城裡什麼都沒有,又失修破敗,韃子憑什麼放著山海關不打,來打這裡?李將軍是不是……”
後面的話劉宇亮沒有直言,卻是將自己的質疑明明白白的表達了出來。
其實,李信的直覺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代善十萬大軍聚集在山海關內外,表面上佔盡優勢,但終究因為有了錦州這顆釘子始終如芒刺在背,直到海上往來的海船被別闊兒一把火全都燒了,就此海路,陸路全部斷絕,錦州也就從一根刺升級為一顆釘子,一顆必須拔掉的釘子。
畢竟山海關附近是沒有足夠的百姓供其劫掠糧草的,而山海關又絕對不是旦夕可惜下的,更何況代善領著大軍久在權力中樞之外,又與其斷絕通訊,難免會疏離於皇位角力的中心,那麼便很有可能被邊緣化。
因此,李信猜測,表面上代善穩坐山海關外,從容作戰,實際上他的內心之中比誰都希望速戰速決,然後攜大勝之功返回盛京,在皇位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