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延儒則不同了,此人兩朝重臣,兩次起落,在京內外有著深厚的根基人脈,誰敢去應和魏藻徳去捋他的虎鬚?但是,尋常人不敢卻另有人敢。
第一個站出來附議的竟是與魏藻徳李信一同入閣的禮部尚書蔣德璟,蔣德璟已屆古稀之年,居然也要攪合這一汪渾水,看來其志向也不小啊。
周延儒一旦倒了,內閣首輔的位置就會空出來,其餘的內閣大學士豈能不眼巴巴的盯著?現在的內閣在天子朱由檢的刻意安排下,只有首輔一家獨大。換言之,誰接替了周延儒的位置,加之沒有了強勢天子,手握重權將遠勝於天子朱由檢康健之時。
不過,紫禁城中的反映倒不如處置範復粹時那般快了,接連兩道彈章都被留中不發。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周皇后和太子畢竟顧念周延儒是天子重用的老臣,手下留情之時,內閣中又有人站出來加入了彈劾周延儒的隊伍中。
這個人竟是前內閣首輔劉宇亮。此人自打在崇禎十一年被天子重處之後,便一直走下坡路,雖然仍舊躋身於內閣之中,但權力地位比之從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此後數年間一直十分低調,從不對朝中大小事發表異見,而今竟一反常態突然跳了出來,看來也是蓄謀已久,傾力一擊了。
至此,內閣中已經有三位大學士一致彈劾首輔周延儒,朝廷上下的輿論走向立時就發生了逆轉性的變化。按照以往各朝慣例,一旦內閣中有數位大學士一齊彈劾首輔,還沒有哪個首輔能頂住巨大的壓力而仍舊穩坐內閣的先例。
這些人裡最好的結局也是提前致仕,回鄉養老。結局不好的,究其不法,以罪論刑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到了這般地步,朝中百官還看不明白周皇后與太子的心思,那真是白白在朝中為官多年了。
這娘倆之所以遲遲未表態,竟然是在等著百官的一同附和,到時在順勢免去其首輔之位。看清了這一點的百官們哪裡還肯猶豫,僅僅一日夜間,彈章便像雪片一般飛入紫禁城中,周延儒眼看著大勢已去。
內閣大堂中,周延儒仍舊鎮定如常端坐在屬於他的太師椅上,一件接著一件的處置公文,似乎百官們的彈章對他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平素裡周延儒處置公文,總有一群極富眼力的堂官們伺候左右,隨時等候吩咐。然而此刻,一眾堂官們卻像躲瘟疫一般,躲著周延儒。
也許是周延儒也覺得半日功夫沒與同僚說過半個字,有些尷尬,便扭頭對身邊不過三兩步遠的大學士李侍問寒暄了兩句。畢竟這內閣之中,李侍問一向對他馬首是瞻,從不敢有半分反對。
然則今次,面對周延儒刻意客氣的寒暄,李侍問竟然裝作耳聾眼花,不但未做回應,甚至將花白的腦袋扭向了別處,看都不看他一眼。
吃了憋的周延儒臉上再也掛不住,首輔做到這個地步,若是再厚著臉皮賴在內閣中,他這一輩子的臉就都要丟光了。
當天下午,周延儒正式上表請辭,向天子乞骸骨返鄉養老。
這回,宮中沒有留中不發,而是很快便駁回了周延儒的請辭,讓他安心為國效力。只不過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周皇后再玩弄三請三拒方準的把戲,以示朝廷不會虧待老臣。
果不其然,周延儒三次請辭之後,周皇后和太子才勉為其難的詔準了他的請辭,並重重褒獎一番,令其擇日返鄉。
之所以讓周延儒擇日返鄉,而沒有規定具體時間,那是因為此時此刻京師外的建奴大軍越聚越多,竟然已經有近十萬眾。此時送周閣老出城,不是讓他送死嗎?
誰都知道,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周大戲已經完美的落幕,接下來爭奪內閣首輔之位的大戲又將上演。
但是,這出戏還未來得及上臺,一個突然跳出來的主角,竟然讓滿朝百官們驚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