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畿地方去不成,只能往南,江南巡撫位高權重,自不必想,鳳陽巡撫地位特殊,也不必想,最好的南邊的缺份,也就是勳陽了。
“珍重。”梅國楨和沈榜握一下手。朝廷現在是一團混亂,舉目看去盡是黑暗,但越是如此,卻是叫人感覺,可能變局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
……
王家屏在內閣拍桌子的事,張惟賢也是第一時間就知道了。
自申時行去職之後,張惟賢一改以前隱忍小心的作風,多方出擊,屢次當眾削王家屏的面子,對其餘的閣臣,除了對王錫爵還有幾分客氣之外,別的閣老也是一律不被他放在眼中。
他有這個實力,內操在手,東廠在張鯨手中,比起張誠來,張鯨行事的風格要小心的多,對他這個有大實力的勳貴近臣也很客氣,對錦衣衛的那些勾當,東廠不論知道不知道,反正張鯨一律裝傻,萬曆的案前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對張惟賢不利的證據,相反時不時的,張惟賢會安排一些言官彈劾自己……得讓皇帝知道,文官們對自己很不待見,他這個錦衣衛官是個“孤臣”,和所有歷任的錦衣衛官一樣,不管權勢多大,都是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只要皇帝一句話,想換人是分分鐘的事情……如果不是給萬曆這種感覺,他這個錦衣衛都督也就幹不下去了。
隱忍多年,張惟賢終於是勢力根深蒂固,內操是他一手帶出來創立的,禁軍中除了幾個勳貴的固定地盤外,由御馬監和旗手衛錦衣衛府軍前衛控制的禁軍份額,幾乎都落在他的掌握之中。
錦衣衛核心人數發展到一萬來人,而且操練頻繁,裝備也很精良,下一步就是再擴充人手和擁有更多的裝備。
等錦衣衛達到三萬人以上時,恐怕京營在冊的那十來萬人根本就不是對手,所謂的三大營在冊不過十萬人,直正能接出來打的恐怕一萬人也未必能有,崇禎年間京營原形畢露,迭次出兵都是出醜,後來地方督撫乾脆奏請不要派京營出兵……打不了仗就甭給咱們添亂了,後來李自成兵臨城下,京營被國公帶著出城,幾千兵加上一些地痞無賴到了沙河,還不曾見闖軍影子就自潰了,從李自成出發到破城,京營兵連一場象樣的仗也不曾打過,任何一朝亡國時的國家武裝都沒有明朝京營這麼無用……清季八旗也是腐敗不堪用,好歹僧王和勝保還在八里橋打了一仗才潰敗啊!
對京營的弊端和無能,張惟賢深知肚明,也是他有底氣敢頻頻出手的原因所在,在此之前隱忍是一種發展策略,申時行去位後,內閣沒有誰有能力給他在萬曆跟前下眼藥,已經到了他可以發展政治勢力的時候了。
不過,他的勢力發展到這會子也是進入一個瓶頸期了,苦於資金不足,就算他將英國公府的所有莊園和官店都拿出來,甚至多年的庫藏都取出不少出來,用來養兵壯大錦衣衛都嫌困難……又不能過於騷擾京師地方,官店設多了就會和別的勳貴還有太監們爭利,還有各家親藩的官店也是能量不少,得罪這些人和文官不同,這些人都能上達天聽,直接把狀告到萬曆那裡,到時候天天都能人在皇帝跟前說他張惟賢的不好,這些小人的嘀咕可比君子們的奏摺有效的多,張惟賢不想也知道,只要到了那種局面,自己被罷棄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以他現在的權勢,雖然已經有了一拼之力,但真想對抗皇權行不軌之事還是沒影的事,為了將來,他只能廣尋財源。
主意當然還是孔學提的,早前就影影綽綽的說起來過,張惟賢還和小武清侯提起來,在勳貴圈都放了風,得到了各家的初步支援,太監之中,更是對孔學的主意備加讚頌,整個宮裡,影約知道此事的大太監有十幾個,無不是高舉雙手贊成,剩下的就是叫萬曆下定決心……這事兒,當然是鄭貴妃最拿手了。
張惟賢決心結好鄭氏,支援皇三子奪嫡,政治投機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