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輪,由於還在德軍機槍的射程之外,很快就有坦克乘員從開啟的艙口逃生。這些人並沒有加入隨行的戰鬥步兵,但也未直接撤往後方,而是遠遠地等著,他們似乎覺得這場戰鬥很快就會以本方的勝利而告終,屆時就可以從容地修理自己的坦克。
儘管本方的一輛坦克結結實實地碾上了地雷,可這支蘇軍裝甲戰鬥群並沒有停下來等待步兵排雷。事實上,一旦蘇軍派出步兵在前面掃雷,這樣的距離正好讓德軍陣地上的迫擊炮或重機槍發揮作用。為了降低觸雷的機率,蘇軍戰車紛紛挑選彈坑較多的路面行駛,如此一來整體推進速度雖然有所減慢,前排坦克還可能暴露自己的側面,卻也是以往戰鬥中最省時有效的辦法。
林恩忍不住又一次為己方防線的安危捏汗,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村莊後方大約5公里處,數名德軍士兵將一門41式150毫米煙霧發射器從隱蔽陣位置推了出來。這種武器在運作原理上和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基本一致,它由6個捆綁在一起呈星型分佈的圓形發射管和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架組成,10秒內即可將六枚發煙火箭彈或者高爆火箭彈發射出去,有效射程在6到7公里之間。這種裝備雖然1938年就被研製出來,而且簡便易用,稍加改進就能夠大大加強前線部隊的火力密度,但它始終沒有得到德**方的重視——改變二戰結局的機會其實很多很多,1940年的敦刻爾克,1941年的莫斯科,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1943年的庫爾斯克,甚至1944年的諾曼底,然而林恩到來之時,帝國距離它的末日已經為時不遠了,以一人之力又能做些什麼?
在咻咻的怪叫聲中,德軍的煙霧發射器開火了,火箭彈拖著長長的尾焰從村莊上空飛過,但它們的射程似乎不夠遠,一一落在了蘇軍坦克叢集前方,有的距離德軍戰壕只有區區數十米距離,但林恩心中的疑問很快就得到了解答。只見這些火箭彈落地後發出砰砰的悶響,大量的白色煙霧從彈體中湧出,只一轉眼的功夫德軍陣地前方的大片區域就瀰漫在了視線難以穿透的煙霧當中。
受到煙霧的阻礙,蘇軍的炮火頓時無從發揮作用。林恩轉頭看去,只見那些德軍士兵飛快地給煙霧發射器重新裝彈,短短兩分鐘,這門其貌不揚的裝備就再度開火,六枚發煙火箭彈仍以歪歪扭扭的軌跡飛行到村莊前方,很快的,整個德軍陣地都被這白色的煙霧所籠罩,它就像是一個可怕的怪物,逐漸把蘇軍前列的二三十輛坦克吞入腹中,並緩慢地向著東面蔓延。
就在這時,林恩看到那些隱蔽在樹林邊緣的“樹叢”動了,它們避開敵人犀利的正面,悄然朝著對方的側翼迂迴。趁著敵人火力減弱的空擋,先前被阻礙在交通壕和二線陣地上的德軍士兵們也飛快地進入了前沿戰壕,那些使用“坦克殺手”和“洋娃娃”的反坦克戰鬥小組更是利用戰壕前方的散兵坑和大彈坑跳躍式前進,而守軍這邊吹響戰鬥號角的,則是埋伏在村莊周圍樹林中的大口徑反坦克炮!
………【第18章 射手天賦】………
有些軍迷常常在德軍的88毫米炮前冠以“怒吼天尊”的威名,但這僅僅是他們表達對這種多用途武器的喜愛,在當時的德軍官兵中,88毫米炮可沒有這樣華麗而炫目的噱頭。士兵們有時將其稱作為“坦克開罐器”或者“裝甲開罐器”,也有人因為它的體形龐大而稱之為“腓特烈的衛兵”。到了戰爭中後期,克虜伯等軍火企業開始生產使用常規炮架的88毫米專用反坦克炮,既保留了這種火炮優越的穿甲效能,又降低了大炮的高度、增加了戰場隱蔽性,但這時候德國的軍工生產已遠遠滿足不了戰場的需求。所以,那些擁有高大炮架的88毫米高射炮仍活躍在東線和西線的戰場上,彌補著德軍坦克和突擊炮數量嚴重不足所帶來的火力短板。
在視線所及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