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規模,他還是老實的按照楊震的要求部署,沒有在搞什麼么蛾子。
實際上楊震並非是不同意,在朝鮮境內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攻勢,將戰線儘可能的向南推。眼下的他也正在暗中全力準備下一步,在朝鮮境內的總攻擊。但他認為至少在眼下,對朝鮮軍全面攻擊還不到時機。
相對於只看朝鮮局勢的杜開山來說,他的視線要看向更多的方向。不僅是此時關內正在全力準備的江淮戰役,還有更遠的太平洋戰場。杜開山只看到了朝鮮方向的形勢,但是他的目光不能如此的狹窄。
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際形勢來看,眼下在朝鮮戰場發動大規模的攻勢,時機還不是很成熟。最起碼眼下朝鮮軍雖說重灌備不算多,但是所轄兩個軍九個師團外加三個獨立混成旅團的朝鮮軍,在兵力數量上還是充足的。
在關東軍大部被殲,小部僥倖撤入朝鮮,朝鮮軍南撤至朝鮮中部後。為了增加朝鮮半島的防禦,日軍大本營以撤入朝鮮的關東軍殘餘部隊為基礎,緊急為朝鮮軍組建了一三七、一五零、三二零三個師團。
為了給這幾個新成立的師團補足兵員,日軍大本營不僅從國內調集了新編成的一六零師團,以及為朝鮮軍調撥四個野戰補充隊。還在朝鮮南部徵集了十餘萬的朝鮮人,除了編入各個師團之外,還組建了龐大的後備兵力。
這幾個師團雖說在重武器上,因為日軍在各個方面失利,本土遭受到連續的轟炸略有不足。但是在輕武器上,卻因為得到朝鮮日軍兵工廠的大力支援,還是相當的充足。清一色的九九式步槍,一式重機槍和輕機槍。擲彈筒和步兵炮的數量,尤其是迫擊炮的數量還是相當的充足。
海運路線被切斷,本土生產的武器運不出去。相對於基本上已經混到自給自足的南方軍來說。此刻的朝鮮軍因為緊靠本土的優勢,反倒是獲得了大批新式武器補充。儘管重武器的數量不足,但是輕武器的效能卻大幅度的增加。
為了增加朝鮮軍的火力,在重武器產量一再下降,有限的產能還要保證本土防禦的情況之下。日軍大本營還苦心從海軍的倉庫裡面,抽調了一批老式輕便一些的艦炮,經過改裝後配發給朝鮮軍。
這其中除了十餘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之外,還有大量的老式阿姆斯特朗七十六毫米、五十七毫米艦炮,甚至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老古董,哈奇開斯四十七毫米、三十七毫米的速射艦炮,被加裝上牽引裝置配備給朝鮮軍使用。
這些老式艦炮改成的架退式火炮,雖說歲數大了一些。有一些甚至是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比操縱他們的日軍士兵年齡還要大。但是對於眼下已經開始缺乏重武器的日軍來說,有總比沒有要強的多。
反正這些中小口徑老式艦炮,已經對付不了美軍的艦艇。而留在海軍的倉庫之中,也早晚要被可惡的米畜和支那人的轟炸機炸光,還不如拉出來發揮餘熱。至少作為對地支援火力來說,還是應該可以的。
當年英國人在布林戰爭期間,俄國人在旅順口戰役期間,不都是這麼做的嗎?拆卸下來艦炮加入地面作戰,以彌補地面火力的不足。現在帝國大口徑火炮缺乏,就連山野炮也不富裕。這些老式火炮發揮餘熱,也算是用到地方。就算全都丟了,也沒有什麼可心疼的。
而相對於眼下規模龐大,大口徑的火炮以及日軍制式山野炮數量不足,但是中小口徑雜牌火炮數量卻不少的朝鮮軍。抗聯能用於朝鮮戰場上的,只有先期出關的晉察冀部隊一部,以及留守的部隊中五個師。
除了這五個師的其餘留守部隊除了還在整補,暫時無法入朝參戰之外。按照中央的要求,還有三個師編為一個縱隊,由王效明指揮部署在北寧鐵路錦西至山海關沿線,以便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入關參戰。正因為中央的這個要求,楊震在整補的時候只能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