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後這些巨大的,但是已經落後的戰列艦,不僅成為蘇聯經濟,也成為蘇聯海軍沉重的負擔。
但讓蘇聯海軍捨棄,他們確實還捨不得。畢竟蘇聯海軍大型艦艇的數量,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半葉,在蘇聯經濟達到最高峰期,可以在軍費上投入更多資金之前,還是比較稀少的。
可如果留下,在精確制導武器發展越來越迅速,航空兵的作戰航程也越來越遠,以及反艦導彈射程越來越大的情況之下,其龐大的艦體已經成為活靶子而已經過時。而且這些鉅艦開動一次,其耗費資金是一個天文數字。大修一次所需的資金,就夠蘇聯海軍在建造一艘新式驅逐艦了。
這筆資金對蘇聯海軍來說,就算蘇聯在軍事方面的投入一貫保持著優先和大手筆,但也無疑是一個相當沉重的壓力,也直接影響到了蘇聯海軍在其他艦種上的投入。到了七十年代後期,在其餘國家戰列艦已經基本完成退役的情況之下,忍無可忍的蘇聯海軍最終還是將所有的戰列艦全部退役並封存起來。
第一百零七章 餘波中的餘波
而蘇聯為了建造這幾艘軍艦,將主要經濟投入到涉及到軍工的重工業的前提之下。原有的輕工業系統長期得不到資金的支援,蘇聯的輕工業產品非但沒有增長,反倒是一年比一年的萎縮。輕工業體系的落後,使得蘇聯人日常所需的輕工業產品,大多隻能從工業體系發展更平衡的中國進口。
最關鍵的是因為海軍投入過大,以及還要兼顧核武器和戰略導彈發展的蘇聯,對陸軍的投入必然會減少。對中國威脅最大的蘇聯的陸軍部隊發展速度降下來,也就意味著與蘇聯有著和漫長邊境的蘇聯,對中國實際上能造成的威脅要減少許多。‘即便是後來中蘇反目,也沒有徹底的翻臉。兩黨表面上吵翻了天,但是私下裡面卻是都在暗中剋制。為了平衡貿易赤字所需,蘇聯人甚至都沒有停止向中國轉讓軍事技術。米格二三戰鬥機、米八直升機、米二四武裝直升機,伊爾六二客機、圖一五四遠端客機等一系列對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極為重要機種的引進,都是在這個時候。
而在軍事部署上,即便中蘇論戰最激烈的時候,蘇軍也沒有再出現上百萬大軍,幾千輛坦克以及數千架飛機,擺在中蘇邊境上,擺出一副隨時兵進北京的情況,大大減輕了中國在北面的軍事壓力。
於此同時,由於國民經濟發展被拖了後腿,蘇聯人擴張的勢頭也遠沒有原來歷史之中那麼強烈。蘇聯的解體雖然最終依舊沒有能夠完全的避免,但卻足足晚了二十年。讓中國獲得了充足的發展機會和時間,不用在單獨面對美國人的壓力。
在蘇聯人這幾艘可以威脅到美國海軍優勢的軍艦相繼服役之後,就算停在軍港裡面,也讓美國人實實在在的感覺到威脅。在冷戰開始之後,美國人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建立一支龐大艦隊的蘇聯人身上。對於中國,將重點放在蘇聯人身上的美國人還顧及不到。
當然對於楊震來說,那已經是後話了。眼下雖說搞到這些軍艦明搶暗偷的手段,實在有些不光彩之極。但經過一番苦心,到四五年底、四六年初,楊震已經為抗聯建立起了一支規模不下,而且其中大部分幹部或多或少的都曾經在蘇德戰場上獲得過部分實戰經驗的海軍艦隊。儘管這些人的實戰經驗,還不足以真正的撐起一支海軍。但畢竟也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這支後來被稱之為新中國海軍基礎的東北軍區海軍,擁有一艘日本建造的輕型航母,兩艘日本製造的重巡洋艦、三艘輕巡洋艦。一艘美國製造後轉讓給蘇聯的輕巡洋艦,以及兩艘蘇制巡洋艦。
此外還有二十三艘日本製造的各型驅逐艦,除了後來又交回給蘇聯的五艘驅逐艦之外的八艘蘇制驅逐艦。以及三十一艘美製護衛艦,六艘後來秘密從香港購買的英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雖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