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是最佳化農業結構。應按照區域化佈局的要求。整合現有資源,增強本地特色。逐步形成大規模、高效益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透過調整農業結構,讓農民與市場緊密相連。同時,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改善農業的投資環境,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應努力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形成群體優勢。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基本內涵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和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透過規模經營使農民增收致富。
四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農民離土離鄉務工,是新世紀新階段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據統計,僅hn就有600萬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經商,年收入達400多億元。勞務經濟已成為hn經濟新的增長點。當前,一方面要增強第二、三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創造良好的務工環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培訓、管理和服務,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五是完善農村服務體系。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完善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的有效途徑。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規模經濟和效益經濟,僅靠農民的個體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在農民進入市場後,風險加大,組建為農民服務的市場網路體系,透過合作社把農民和龍頭企業連線在一起,有利於解決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業發展機制問題,增強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保護農民利益是政府的責任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農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首先。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農民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這個大背景下,農民融入市場經濟的能力相對較弱,再加上體制等方面的原因,農民利益還需得到進一步的實現和保護。其次,現階段農民權益主要體現在教育、醫療、生態環境、交通設施、住房、村民自治、村務公開等基礎設施和民主權益上。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雖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地區仍不夠完善。農村仍有一部分適齡兒童失學、輟學;一些農村醫療衛生設施仍然十分缺乏。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的交通、通訊設施未能配套完善。從農民民主權益上看,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保護農民利益和保障農民權益是相輔相成的,利益得不到保護,農民就無法增收;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民就沒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空間,解決農民問題更是無從談起。
要保護農民利益,就要維護農民的權益和利益。一是從政策上保護。應認真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要穩定農村土地政策,將其作為保護農民利益的根本。穩定農村基本政策。就能充分保護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護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二是從法制上保護。發展農村經濟,保護農民利益。既要靠政策支援。又要靠法制支撐。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實效,同時加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