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自己來鵝城只做三件事,一是公平,二是公平,三還是公平。
最後在他們高喊“青天大老爺”時鳴槍,提醒他們這世道誰都不值得他們跪,只有站起來才能贏得尊嚴。
這就是張麻子引導愚民的做法,不是空口白話與教條說道,而是用行動事實證明,強,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會推翻壓迫。
至於革命,張牧之很悲劇。
在歷史洪流的程序中,有很多有志之士。
他們為了天下蒼生,為了窮苦百姓,甘願捨生忘死,可是他們大多都是過把癮就走的人,能夠堅持下來的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因為革命會死人,革命要堅持,革命需忍受孤獨,革命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敢,革命更要體諒別人的不理解。
說完了電影的政治視角,再來談談電影的價值觀。
姜聞電影的價值觀是兩個對立面,也就是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這種矛盾體所產生的差異,姜聞透過藝術創造將其放在電影中。
鵝城的黃四郎是南國一霸,他魚肉百姓,橫行霸道。
全城的百姓不敢怒不敢言,平日裡見著黃家的人都是繞路走,就算妻子當面被辱都不敢抬頭。
走馬上任的張牧之,原本是蔡鍔將軍左右手,心懷家國天下,一心想著報效國家,還天下一個安居樂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是混亂的世道讓他落草為寇,機緣巧合之下劫了赴任的馬邦德,他取而代之去鵝城,欲除掉黃四郎。
不過,小六子的慘死是感性,也讓他一時失了理智。
感性讓他赴黃四郎的鴻門宴,和兄弟們一起豁出性命殺掉黃四郎,但是理性卻讓他暫時放下憤怒,聽從湯師爺的建議,殺人誅心。
清剿假張麻子後的部分就是張牧之理性的殺人誅心,以隔岸觀火、拋磚引玉、李代桃僵三計,將黃四郎逼至險境。
在剝削或安逸下生活的百姓,沒有思想,他們信奉的是“誰贏,他們跟誰”,“誰強,他們幫誰”。
張麻子摸透了他們的心理,所以他剿匪回來後,並沒有直接號召所有人跟他一起滅了黃四郎,而是使出了第一招隔岸觀火。
張牧之把從黃四郎和兩大家族手中得到的白銀全部撒在了鵝城的廣場上。
這些錢本來就是三大家族壓榨百姓所得,可是他們無一人敢上前去撿,大白天只有幾隻鵝晃晃悠悠的走過。
到了晚上,隨著一陣吵鬧聲,白銀全部不見,鵝城的百姓找回了原來的快樂,連打麻將時,都會不自主的嘴角上揚。
第二天,黃四郎招搖過市收走白銀,百姓們短暫擁有便失去。
張牧之見此情形,心裡一陣竊喜,因為他借黃四郎之手,激發出了百姓們的怒火,以及對黃四郎的恨意。
所以他開始撒槍,將街道鋪的滿滿當當,這次還是跟撒白銀那次一樣,百姓們白天顫顫巍巍,晚上隨著萬民傘跌落,槍支彈藥也一乾二淨。
黃四郎故技重施,張牧之用了第二招拋磚引玉。
黃家的馬車浩浩蕩蕩的出來,張牧之帶頭放槍打散了馬群,因為他太懂得當地百姓的心思,他們誰都不敢當出頭鳥,就等有人振臂一呼。
他們有恨、有怒,也有怨,聽到槍聲後,他們才會打死了黃四郎的馬,跟著張牧之衝向黃家碉堡。
可是,他們還是擔心,擔心張牧之不夠強,所以在半路時選擇了觀望。
張牧之早就猜到了這樣的結局,也留了後手,一是派老三去抓逃走的黃四郎替身。
二是向黃四郎家的鐵門不斷的放槍,給他們造成自己與黃四郎交手一夜的假象,就算人少自己也敢硬槓。
等到黃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