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夠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個很大的提高。《國語。楚語上》:“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隱天。” ;宋 ;歐陽修《遊儵亭記》:“夫壯者之樂,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不足以為適。” ;元虞集《記夢》詩:“夢行衡廬間,千仞過蒼壁,崇高仰神明,深廣下不測。”
《易。繫辭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文選。謝靈運詩》:“玉璽戒誠信,黃屋示崇高。” ;李善注:“居黃屋,所以示崇高。”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薛濤》:“其所作詩,稍窺良匠,詞意不苟,情盡筆墨,翰苑崇高,輒能攀附。”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庸人俗耳,見當世富貴崇高聲名赫赫者,莫不震而驚之。”
唐 ;柳宗元《哭張後餘辭》:“子之崇高,無媿三事。”三事,指事父、事師、事君。巴金《滅亡》第十一章:“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在她的心底燃燒。”
《漢書。郊祀志上》:“﹝ ;武帝 ;��碩�� ;緱氏 ;,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上聞若有言‘萬歲’雲……乃令祠官加增 ;太室 ;祠,禁毋伐其山石,以山下戶凡三百封崈高 ;,為之奉邑。” ;顏師古注:“崈,古崇字耳。以崇奉 ;嵩高 ;之山,故謂之崈高奉邑。” ;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一》“崇高”:“ ;崇高即嵩高 ;,師古 ;分崇、嵩為二字,非也。詔曰‘翌日親登 ;崇高 ;’,《志》曰‘以山下戶凡三百封 ;崈高 ;’,則崇高本是山名,而因以為邑名,非以崇奉中嶽而名之也。”
崇高,主要指物件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姿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讚歎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審美物件而言,崇高具有強大的威力,表現在人格與道德行為中、自然界事物的狀貌樣態中、藝術作品的形態與格調中;就審美經驗而言,它使主體受到震撼,帶有莊嚴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種程度的恐懼或痛苦。同其他審美範疇相比較,崇高與悲劇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在歐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時代朗吉諾斯的《論崇高》,作者認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有五個方面: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並以海洋、尼羅河、多瑙河、萊茵河為例進行說明。在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把崇高與美嚴格區別開來的,是英國的e。博克,英國的另一些美學家不承認恐懼和痛苦在崇高體驗中的作用,認為崇高感是偉大引起的。在中國的傳統美學中,崇高或壯美常用“大”來表述。它側重在主體方面、社會價值方面,而不是物件方面、自然狀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強調的人格美稱為“浩然之氣”。在對個體人格的評價中,他提出善、信、美、大、聖、神六個等級,提到“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他所說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鮮明強烈,在範圍上更廣闊宏偉,是一種輝煌壯觀的美。這樣的崇高概念與西方傳統美學中的概念相比,側重點不同,但如果把這種品格同有關的遭遇聯絡起來考察,所涉及的物件世界中同樣包含引起憂患困苦的因素。與西方美學所討論的崇高特徵仍是相近的。
賀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