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中,也是能夠和牧師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 ;西西河 ;南山賊' ;在鎧甲的工藝方面,11到15世紀是個冷場的階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鱗甲和鎖鏈甲,並且發展出水桶一樣的全盔、金屬大盾牌——從12世紀開始流行,被後世稱為騎士盾——和佩帶舒適的豬臉盔外幾乎沒有什麼大的進步;但是鎖鏈甲工藝也在13世紀晚期達到登峰造極,就是所謂“編織甲”。這是一種將極細的金屬絲和亞麻絲編製成線,然後再以製衣方法制造的軟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屬色粗毛衣一樣,它對砍劈和穿刺的防禦力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價格也一樣居高不下;常規的鎖鏈甲這時也達到了“縫隙中穿不過貓的鬍鬚,看上去如銀色的粗緞子”的程度…… ;15世紀。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奠定了後世整體式鎧甲的基礎。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學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就是發明了高爐:燃燒溫度的上升使鑄造鐵的出現成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鐵),這就奠定了這個時代中鎧甲工藝飛躍的基礎,此後一直到18世紀,在鎧甲的材料方面,都沒有重要的成就。而在應用方面,由於十字軍東征時受到了大量強弓勁弩的威脅,原來的鱗甲和鎖子甲都難以應付。歐洲人才重新開始整體式護甲的研製。在這個時代。米蘭的鎧甲工匠們率先嚐試用鋼板製造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和大型的護心鏡;但是這些東西並不是作為單純的鎧甲來穿著。而是作為鎖鏈甲和鱗甲的加強部件,靠皮帶固定在鎧甲的四肢上的。13世紀,區域性的整體護甲如胸甲等開始出現;14世紀,帶活動面罩的頭盔問世。全身甲已具雛形。 ;' ;西西河 ;南山賊' ;全身甲產生的意義,是在冷兵器為主的戰場上,雖然軀幹部的鎧甲往往是以雙層,乃至三層的防護來增加防禦力,但是四肢為了活動方便卻不能採用多層結構,因此死於四肢損傷造成的大出血或鐵環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戰士甚至比被軀體創傷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槍也逐漸開始出現在戰場上,雖然機動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發射,但是對軟質鎧甲來說卻已經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即使沒有穿透鎧甲,彈丸巨大的衝擊力也往往會造成骨折。 ;所以逐漸地,開始有人試驗製造能夠整體防護住整個身軀的防具,於是就開始製造出了全身的鎧甲。這時候做出來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整體式鎧甲,而是類似羅馬時代的環甲。或者是靠皮帶掛在肩膀上的護胸板。對於這種鎧甲,後世有專門的名稱——“織甲”;雖然防護效能很好,但是穿著這種鎧甲的騎士就象應試教育下的中國小學生一樣,由於幾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負擔,所以根本不適合長時間作戰,兼之護胸板非常干擾手腳的活動,使落馬或者跌倒的騎士甚至難以自己站起來。對全身蠻力的騎士來說,鎧甲的重量絕不是問題,但是一套將手腳的活動範圍拘束住的鎧甲卻沒辦法發力,甚至連翻身都很困難;在經過30多年之後,早期的全身甲逐漸被髮展出來。但是也有嚴重的問題:由於“板甲是穿在鍊甲外面的”這種傳統思想,這時候的全身甲有著非常極端的“整體化”傾向。手臂和鐵手套被鉸鏈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後又是靠鉸鏈鉸接,然後護腰和護腿又是鉸接在一起,因此穿鎧甲非常地辛苦費事,一個人是絕對穿不了的;現在我們一般認識中的“中世紀的騎士都是運動不便的鐵皮人肉罐頭”,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 ;西西河 ;南山賊' ;由於14世紀時的鎧甲就已經在強度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所以此後對鎧甲的純材料效能的改善是緩慢的。雖然材料上的進步並不大,但是結構上和造型上的進步非常明顯,所謂的哥特式和米蘭式鎧甲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