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戰場,都是盟軍火力優先照顧的目標。再加上蘇德戰場空前殘酷性,完整接收的只有十一門。剩下的都是抗聯的技術人員,從蘇德與北非戰場上收集零件自己拼裝起來的。
至於那七門一百七十毫米加農炮,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北非戰役結束後,從蘇軍與美軍手中接收的戰利品。這種德制一百七十毫米加農炮,也是眼下抗聯裝備的射程最遠的火炮,也是僅有的七門同型號火炮。
原本這種數量不多火炮,又過於笨重的加農炮,抗聯並不準備裝備。但是考慮到這種火炮在防守海岸線時,威力和射程都足以滿足需要。對巡洋艦以下的艦艇還是可以進行對抗,而其射程和精度是榴彈炮比不上的。
而抗聯無論是在東北作戰,還是南下進入關內戰場,都不可避免的要在海岸線作戰。在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還未受到毀滅性打擊之前,在必要的情況之下防禦日軍登陸作戰,是一個不可能迴避的話題。而單靠航空兵進行反登陸火力壓制,受天氣的影響很大。
所以在幾經考慮之下,還是將這七門一百七十毫米加農炮,與抗聯手頭全部的日製**式加農炮,以及加式一百二十毫米加農炮混編成一個重炮團。不過這種火炮使用的炮彈,抗聯暫時還無法自行製造,暫時還只能依靠收集的德國原廠炮彈。
只是儘管抗聯在蘇聯的幹部,冒險走遍蘇德戰場上的每一個戰地苦心收集。但這種重型加農炮,並不是那些軍師所屬火炮,裝備的數量很大。即便美國人將在北非戰場繳獲的炮彈,一併全部轉交過來。然而全部的炮彈加在一起也不過兩千多發。
這種遠端加農炮團抗聯一共只有三個,剩下的一個是以日軍九六式遠端加農炮為標準火炮。這次楊震一次性就調進關兩個,足可以看出他對防備日軍以突襲的方式,在自己側翼登陸的重視。
不過這些德制一百七十毫米加農炮,楊震也並未打算為其生產炮彈。這些火炮本身經過高強度使用,炮管的壽命已經不多。而且數量過少不說,抗聯眼下還沒有能力為其生產配套身管。所以楊震已經下決心等到搞來的炮彈打光,就將這些火炮退役。
畢竟日本海軍目前雖說元氣還在,但是在太平洋戰場的較量上,明顯已經日薄西山的日本海軍,已經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這些火炮射程雖遠、威力也大,但畢竟數量過少。為其專門開一條炮彈生產線也犯不上。
至於現在,楊震則以這兩個遠端加農炮團為基礎,加強兩個一二二火箭炮營,一個一五零榴彈炮團,分別配備在新海以及青州一線的海岸線。又調集了兩個美製攻擊機中隊,專門與炮兵配合用來封鎖海岸線。
根據沿海居民的經驗,今年渤海灣不僅封凍晚。從天氣變化的情況來看,恐怕開化的時間也要提前。相對於北面的冀東、天津海岸以及遼東灣,渤海灣的冰封期,還有半個月就將結束,楊震幾經考慮還是要提前著手進行準備。
不打無準備之戰這是楊震一貫的信條,提前著手準備總好於到時候被動應戰。事實上早在北平戰場結束,楊震就已經下達了調令。只不過這些火炮過於笨重,基本上都在二十噸左右。再加上牽引車的重量,一般的公路很難承擔這個重量。
從熱河到北平的公路條件又不是很好,直到通古鐵路與承德至古北口鐵路搶修完畢,這兩個重炮團才從赤峰透過火車運抵冀中戰場。因為路況的原因,火車的行駛速度並不快。所以在全軍轉入防禦之前,這兩個重炮團才抵達冀中。
不過好在這兩個重炮團,雖說行程緩慢而又拖沓了一些,但是抵達的時間還算及時。在渤海灣全面開化之前,抵達了冀中戰區。讓楊震應對日軍可能會實施的登陸作戰,本錢雄厚了許多。
而讓杜開山去規劃,一是這個傢伙的能力,楊震還是很相信的。既然兩個重炮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