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這種坦克的操縱系統,對於身體素質遠不如蘇聯人的中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災難。很多時候,換個檔都需要駕駛員手腳全部都用上,用足力氣才能換一個檔位。甚至時不時的還要用錘子去硬砸換擋器,才能保證那玩意順利工作。
駕駛的時候只要稍微一疏忽,搞不好這種坦克就直接來一個大翻身。連續行駛超過一百公里,疲憊不堪的駕駛員,就只能被人從坦克裡面拽出來。這種情況別說作戰了,一炮沒開人就累癱了。
相對於蘇聯戰時的巨大消耗,有著各方面轉交過來的德制坦克和美英援助坦克足以應對戰局,以及日軍與德軍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特別是在從四二年起接收的四號長身管坦克,已經可以秒殺日軍幾乎所有新式坦克的情況之下。抗聯的坦克生產,倒是不必像蘇聯人那樣不惜工本,開足馬力全力製造。
可以針對T三四坦克各種的缺點,慢慢的進行調整和改進。這也是根據中蘇兩國戰場,所面對的不同壓力,所作出的不同選擇。用楊震的話來說,飯要一口口的吃。先打牢基礎,才是最急需做的。軍工部門也就沒有急於投產,而是針對這種坦克的不足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在這麼一番搞下來之後,除了大致外形,主要是底盤以及火炮還與原型車相同之外。抗聯自己製造的這款坦克,實際上與蘇聯提供原型坦克相比已經是兩碼回事。這種坦克人機功效惡劣的弱點,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少一個長途奔襲之後,駕駛員被人硬拽才能出來的情況不會在出現。雖說生產費用多少有了一些增加,但是駕駛抗聯自行改進過的坦克,至少要比蘇聯貨輕鬆的多了。
當然抗聯T三四坦克生產,還是到了四二年中美國人開始提供裝甲鋼,德國戰俘協助進行改進了部分圖紙和資料之後才開始進行。至少在幾個月之後,展開的下一階段會戰之中,是使用不上了。甚至就連坦克炮和備用發動機,也是沒有的。
為此次會戰中,抗聯預備實施的大規模裝甲突擊戰術準備工作,頗費周折卻是肯定的,主要問題就是坦克炮彈的生產與製造上。只不過楊震這個時候,還沒有料想到而已。因為蘇聯人如此順利的履行協議,是抗聯所有的領導人都沒有想到的。
當然,如果說一點準備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是作為全軍一號、三號的楊震和郭炳勳兩個人,還是裝備部長熊大縝,或是裝甲兵司令員陳翰章,都沒有想到過蘇聯一口氣轉交過來這麼多的坦克。
原本只做好接收百餘輛,甚至是幾十輛德制坦克的抗聯。一下子被蘇聯人一口氣轉交過來這麼多輛坦克,多少搞的措手不及。無論是乘員組還是後勤保障,都沒有做對應的工作。甚至連對應的接收人員,都沒有準備充足。
最終所有完成全訓的乘員組,不僅原定留用的部分義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線部隊,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T二六坦克的情況之下。也只能優先保證作為主要突擊力量使用的兩個裝甲師,以及兩個獨立裝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輛瑪蒂爾達二步兵坦克組建的獨立營。
至於原本只是剛剛完成組建裝甲三旅,以及幾個獨立坦克團雖說配齊了裝備,但是合格的乘員組以及維修保障人員,卻出現了明顯的不足。在其餘的裝甲部隊開上前線之後,只能留在後方訓練。
第一百二十七章 猶豫
不過這個情況,是楊震現在還沒有想到的。曾經設想過蘇聯人履行這份協議的時候,會拖拖拉拉,在下一階段會戰之前根本就不會轉交一輛。或是會在執行的時候,來一個大打折扣。繳獲了幾百輛坦克,只轉交給自己幾十輛、甚至是十幾輛。
或是乾脆直接放自己鴿子,藉口一輛也沒有繳獲,連個毛都不讓自己看到。就是沒有想到已經將的主意,打到美國人來年會提供給抗聯坦克裝備上的蘇聯人,會超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