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裡,馬春生沉吟了一下後道:“司令員,對於日軍來說,不單單是兵力不足的原因。情報上的混亂恐怕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的部隊自組建以來,雖說發展的速度過快,但可供其滲透的死角不是沒有,但屬實說並不多。”
“他們現在最撓頭的不是我們的戰鬥力,也不單單是我們的裝備,是他們到現在也沒有摸清我們究竟有多少的兵力。也就是說戰鬥打到現在,他們仍舊對我們的確切實力摸不到頭腦。”
“我們表現上的實力也就是三個野戰旅,以及在日軍看來也就是所謂的警衛性質的分割槽基幹團。這種明面上的兵力總數有多少,按照日軍的一貫的情報收集能力,應該很清楚。日軍對自己的戰鬥力一貫自信,而且他們這種自信也是極有底氣的。”
“司令員您的練兵方式說實在的我在老東北軍也好,直軍也好,國民政府的中央軍也好,就是日軍我也從未見過。雖說有時稍顯鋪張lang費,訓練的強度也過大了些。但很適合我們眼下的情況。”
“但就這樣,我們的素質與日軍相比還是差上一節,甚至可以說很大的一節。能屢次取勝,固然是戰術運動對頭。但有一點卻是日軍沒有想到的,那就是我們的那些補充兵員。他們的戰術設想不是按照我們實際兵力來的,而是針對那些只暴露在表面上的兵力來的。”
“當初幾個補充團、獨立團組建完畢後,我還一直納悶在日軍大軍壓境之際,將這些後備部隊為何秘密集結於群策山、興山要塞,這兩處我軍戒備最森嚴的地方訓練。”
“等打起來我才知道,這正是其中的妙處所在。第一階段戰事結束,日軍以為自己傷亡極大,恐怕我們也打的差不多了,因為他對自己部隊的戰鬥力太自信了。實際上他們也沒有估算錯,第一階段作戰,我們戰果雖然不小,但也的確可以說的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這也是為何他們在第二階段,敢以一個師團主力,便在西線受到重創,實際上整體戰局已經起不到多大的配合作用情況之下還敢孤軍北上。”
“日軍認為我軍兵力有限,這並不意外。因為拜日本人做事一向嚴謹所致,整個三江省的各縣人口基數他們心裡恐怕比我們還有數。加上審訊我們被俘的人員應該知道,我們目前主要的兵員是來自勞工。”
“而對於我們控制區內的人口數量,他們恐怕會認為,您就算掘地三尺弄不出來這些兵力。眼下的三個主力旅,這三萬兵力恐怕也是我們全部的實力了。即便有部分補充兵員,也不會太多。加上第一階段傷亡,恐怕他們以為我們已經傷亡過重,沒有多少戰鬥力了。”
“您將這些人數遠出於日軍預計的補充團、獨立團在戰鬥進行過半,日軍以為我軍實力耗盡的時候,投入戰場。並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補充進主力部隊,這一點日軍恐怕根本就沒有預料到。我們越打越多,這對日軍來說可謂是措手不及。”
“第一階段的戰鬥已經讓梅津美治郎認識到了我們真正的戰鬥力。那就是和日軍相比是有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遠沒有他們自己想象的那麼大。在第二階段,我們的兵力不降反升,讓他更摸不清我們的真實實力了。”
“日軍打到現在不僅僅是承受了他們難以想象,甚至從未想象的傷亡。更重要的他們現在心裡越來越沒有底。兵力不足,戰線抻的太長,中國太大。在沒有得到大兵團補充的情況之下,關東軍現在心虛了。”
“在駐穆稜、虎林、綏陽、密山的日軍受江北牽制無法全部出動,而援軍只到了一個十四師團的情況之下,他們現在感覺到兵力空虛了。我們此一戰已經將其構築在所謂滿蘇邊境的防禦態勢撕了一個大窟窿。”
“除非他們不要南滿和西滿了,否則在新的援軍抵達之前,他們已經抽調不出足夠的兵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