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言四下散播,說皇后驕妒成性,容不下衛夫人,先是與母親館陶大長公主合謀加害衛夫人之弟衛青,進而要加害夫人和她腹中的孩子。陰謀未遂,為了爭寵,又幾番尋死,想以此脅迫皇上。這些傳言雖很快就被太皇太后用雷霆手段壓制下去,可最終還是傳到了阿嬌的耳中。當劉徹來長樂宮探望她時,她從他看她的眼神中看出,那些傳言還是起了作用。此時她已懶於向他解釋,只想:“你既不信我,我又何苦去求你信我。”
數日後,皇后娘娘的鳳駕離開長樂宮。
在回甘泉宮的路上,阿嬌遠遠看到一隊人騎著馬似在追逐什麼。她命人停了車駕,凝目細看,發現那些人是在圍獵,其中領頭之人騎了一匹白馬,正拉弓射箭,身姿瀟灑出眾。
“採萍,那人可是韓嫣?”
“是的,翁主,韓嫣的騎射在京城一帶是無人能及的,聽聞他近來常帶人四處打獵尋興。”
“他不是已官升上大夫,怎麼竟荒於政務,終日玩樂?”
“豈止是簡單的玩樂而已,翁主有所不知,聽人說這韓嫣喜歡射彈弓,竟命人以金為丸,每天都會射失十餘個,長安城中的兒童都追逐著他撿拾金丸,久了就被人傳作:苦飢寒,逐金丸。”
阿嬌聽了默然不語,心中不免為韓嫣嘆息:“你這痴人,心已輸給了他,難道命也要被你如此作踐,最終斷送給了他?”
望著遠去的韓嫣,阿嬌回想起昔日徹兒、韓嫣和她在陽光下玩耍打鬧的情形,一切恍如昨日,可時光不會倒流,那份純真的感情也一去不復返了。
☆、第十一章 恩怨已償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長樂宮。
竇太后將阿嬌叫到自己的病榻前,顫抖著聲音道:“阿嬌,你是我這老太婆在這世上唯一舍不下的一個。我真的後悔當初,明知你這孩子純良可欺,卻還是一時心軟同意將你嫁給了劉徹,而我又把太多心思放在了政事上面,沒能好好地保護你,以致這些年來讓你受了如此多的苦楚。如今大錯已經鑄成,一想到我走之後,留下你這可憐的孩子獨自在這深宮中受煎熬,我的心就難以安寧。所以我還要最後為你做兩件事,一件事在我的遺詔中會寫明,另一件事就是我要留給你一個人。”
阿嬌悄悄拭去臉上的淚水,側過身去打量著剛從殿外走進來的黑衣人。他極為年輕,不過二十上下,身形高挑矯健,一張冷俊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未離拜見太皇太后。”年輕的黑衣人跪倒行禮。
“阿嬌,未離是自幼在竇府中長大的孤兒,也是竇府派在宮中保護哀家的死士。當年就是他將你從滄池中救起的,如今哀家要把他留在你身邊,日夜保護你。未離,哀家的話你可聽清楚了?”
那人俯首應道:“未離遵命。”
建元六年五月,竇太后薨。
佩青宣讀完太皇太后的遺詔之後,目光冷冷地從太后王娡和皇帝劉徹的面上掃過,最終落到了跪在皇后阿嬌身後的巧顏身上。此時巧顏的心早已如墜冰窟,報應還是來了!當她聽到采苓的死訊時就猜到太皇太后必是已洞悉一切,自己的死期已經不遠了。可求生的慾望仍讓她心存一絲僥倖,她從此深居簡出,儘可能地留在皇后的身邊,讓太皇太后派去暗中殺她的人找不到下手的機會。如今想來,自己實在是嚇破膽了,才會傻到相信憑自己的那些小伎倆就能躲過竇家那些無孔不入的死士。太皇太后早已替她安排好了死期,之所以容她苟活到今日,不過是讓她日日生活在恐懼中,飽受精神上的折磨而已。
巧顏緩緩起身,絕望地看向太后王娡,卻只看到一個惶然轉過身去的背影。她的目光又轉向皇帝劉徹,迎面而來的是年輕帝王眼中閃爍著的那份刻骨的恨意。她不禁自嘲地笑了,“巧顏啊巧顏,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