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鐵匠悉數調集,晝夜不停的打造新式馬鐙。終於在三天後,第一批一萬馬鐙優先配給了新軍cao練之用,餘下的也在抓緊時間打造。
就在秦國上下緊鑼密鼓的備戰時,冒頓的大軍也已經在龍城集結完畢。以休屠王稽粥為先鋒,大軍浩浩dangdang五十萬騎傾巢南下,直指關中。
一時間長城各處關隘紛紛告警,全線兵力吃緊。田市和趙無忌一面多布戍卒於長城之上,以烽火為號嚴防匈奴襲擾。一方面集中主力大軍在膚施等地為機動部隊,一旦關隘預警則迅透過馳道前往援救,以防止被匈奴聲東擊西之計逐個擊破。
這時候長城的重要意義就凸現出來了,有了長城作為依仗,守軍只需要用很少的兵力佈置在城牆上,而可以將有限的軍隊集結於關隘處作為機動部隊。
長城大多都是依著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用來截斷草原遊牧部落騎兵的進出之路。除了城牆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臺,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訊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準備;在jiao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傳遞訊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
整個長城就如同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正是因為有了它的存在,戰國時期的秦、趙、燕三國才得以從與遊牧部落永無停止的拉鋸戰中擺脫了出來,得以全力在中原爭霸。
冒頓就在長城下啃到了塊硬骨頭,原本他以為匈奴傾力一擊下,長城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城牆而已,輕鬆便可突破,卻不料在高高的城牆下飽受苦果,五十萬大軍滯留在關外不得而入。
其實這也不能怪冒頓,他出生之時匈奴已經在趙秦兩國的連番打擊下一路北遷,始皇帝雖然修長城的本意是為了防止北方遊牧部落的侵擾,能將主力的精銳部隊調回中原聽用。可是秦國當時已經統一了全國,各國的反抗勢力也基本平定,四周除了北邊的匈奴東胡外也沒有什麼強大的威脅。
所以三十萬精銳的北軍就常駐在北地,用來持續對匈奴和東胡的打擊。在這種秦國空前強大的局面下,匈奴人連南下牧馬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越過城池襲擾內地。
到了後來秦國北軍主力在鉅鹿之戰消耗殆盡,逃回北地的王涇為了回縮兵力便將長城沿線的駐軍悉數調回。所以匈奴南下入侵一路都是兵不血刃的突破長城防線,並未見識到長城的難以攻克,自然對它生起了輕視之心,這才有了今天的灰頭土臉。
冒頓挖空死心思數次用計想要偷襲,甚至佯敗想要you秦軍出城,可田市卻絲毫不為所動,仍然中規中矩的按部就班,對冒頓的襲擊you擾絲毫不給於理會。冒頓無奈之下只好兵圍蕭關,令歸順的司馬欣和董翳二部五萬餘人為先鋒,讓有攻城經驗的他們主導攻城,同時下令俘獲的中原工匠晝夜不停打造攻城器械,想靠強攻拿下蕭關。
匈奴在長城下碰壁,這對咸陽來說無疑是個好得不能再好的訊息,一直擔心匈奴勢大秦軍有可能抵擋不住的人也終於放下了心來。秦國上下仍然保持著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秩序,並沒有因為邊關的戰事而惶恐不安。
為了在戰時有效的控制戰略資源,韓信已經下令戰事戰馬、兵器、鹽鐵、糧食等物資禁止民間私自買賣,而改為由官府統一出售。朝廷實行的也是內緊外鬆的政策,糧草兵械源源不斷的透過咸陽調往上郡北地郡,軍隊也調動頻繁。
為了應對意外事件,上郡和北地郡靠近長城的秦人被強行遷回了關中,改有當地駐軍駐入。上郡的治所膚施城和北地郡的治所義渠城等地已經實行了宵禁,嚴查外地人以防止有匈奴的jian細混入。
雖然秦國目前形勢佔優,可韓信卻絲毫沒有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