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認為還是派遣官兵前去修築河堤較為適當。"
太后下詔罪己……,皇上終於提到重點了。
董卿順勢道:"臣,思慮不周,此刻確實不宜廣招民工,還是皇上聖明啊,不過嘛……。微臣突然想起一事,既然姑蘇城動亂之事,太后下詔罪己,向天下人承認過錯,一切的一切都是太后的失誤,那麼,當時太后所立之太子,是否符合我朝之律法?"
。
121 朕要董婉
在一旁的劉歆聞言,立刻起身向前,朝著皇上恭敬的作揖道:"皇上,臣弟正想提出此事呢。"
"喔?"劉陵冷聲道:"你說說看。"
劉歆道:"太后當時口頭立劉歆為太子,乃事出緊急,實則是無奈之舉,皆因皇上生死未明的緣故。萬幸,上蒼眷顧,皇上安然歸來,想當初劉歆並未獲得正式之冊封,沒有立冊及綬印,那裡真是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呢?"
皇上跟董司馬一搭一唱,無非是想利用太后罪己之事,順勢廢了他這個太子之位,說不定還打定主意,想把他遠遠的趕離呢。
他沒有寧王那般的出身,身為惠帝的遺腹子,擁有諸王的同情與支援,他劉歆不過是先帝的次子,再加上如今皇上已經對他有了嫌隙了,對他已經不同以往般親厚……
他的羽翼未豐,皇兄又忌著他,此刻不宜保有太子之位。不如順勢讓出去,把劍鋒扔給寧王。
"皇兄,不如臣弟把太子之位讓給寧王如何?"
"放肆!"
話才剛落,太后已然沉不住氣了,她惱道:"太子之位豈有轉讓的道理,更何況哀家己經認錯,即刻下詔罪己,一切都是哀家的失誤,所謂的太子,無冊無印,根本不合我朝之律法,既無合法的太子,又那裡來的轉讓之理?再說寧王非皇上的直屬血親,豈有讓他繼位的道理。哀家寧死也不會同意如此不合理之事!"
見太后沉不住氣,董卿的臉色早已迅速的黯沉了下來,太后如此輕躁,又中了劉歆的詭計了,諸王雖不明言,但他們的心裡都是想讓寧王當上太子的,劉歆故意把話挑開來講。卻被太后嚴正拒絕,還一臉的仇惡。
原本她打算利用此次機會,力勸皇上將英王外放,責令他去疏通河道,修築河堤,黃河之工程浩大,此去經年,也夠他耗的了,從此英王不得在帝都暗中作浪……。,這下子。都讓太后給壞了計劃了。
劉歆故意順了諸王的意,明著挑開來,舉薦寧王為太子。此刻,皇上若將英王給外放,諸王的心裡會怎麼想?因為英王想讓寧王當上太子,所以皇上便將自己唯一的親弟弟給趕得遠遠的,皇上如此的冷漠無情。諸王們看在眼裡,表面上雖不說什麼,心下卻是對皇上的無情不滿的,因而更加的團結,此刻將英王外派反而對皇上更加的不利。
見太后如此激動,劉驥冷笑道:"看來。太后果真討厭本王,忌著本王哪!"
"沒那回事,哀家只是覺得此事不合常理。皇位之承繼,那裡有傳給從兄弟,不傳給子嗣的?"說到這裡,她突然頓了一頓,便不再言語了。
先帝繼惠帝之皇位。不就是傳弟,沒能傳子了?
這時。卻見皇太叔緩緩開口道:"讓寧王當太子,其實。……老頭子本也有如此打算的。"
太后聞言,臉色驟變,低呼一聲,"皇太叔,你!?"
皇太叔瞥了她一眼,繼續說道:"關於皇位之事,事關重大,今皇帝尚年輕,且未大婚,老頭子認為不必急於立儲,儲君之事暫且擱下吧,既然皇帝的婚事已決,這宮裡也該準備大婚的事誼了,皇帝也該成親了。"
皇太叔說到這裡,劉陵突然猛咳了幾聲,然後掩起長袖,一付很痛苦的模樣,弭總管立刻上前侍候,低聲問道:"皇上,您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