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京中。”1720年,兩廣總督趙弘燦奉旨安置新至的西洋人在教堂學習,康熙皇帝一再叮囑“不會漢話,即到京裡亦難重用他。會話之時爾等寫奏摺奏聞。”。 最好的txt下載網
廣州十三行:(5)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十三行還有由美國人碑治文在十三行開辦了《中國叢報》月刊,從1832年5月在廣州印刷出版第一期,至1851年停辦,共20年間,每月一期,每年一卷,共出了20卷,發行地區主要是廣東、東南亞、英國、美國,多為美、英商人和傳教士活動的地區。該報為了逃避清政府的盤查,在1836年從廣州遷至澳門出版,1844年又遷到香港,次年7月又遷回廣州直至停刊。《中國叢報》是向外國人提供有關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時事等方面的綜合性刊物,它雖然是教會辦的刊物,但由於它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深受多階層讀者的歡迎。當然,它的目的是為西方國家殖民擴張服務的,是各國制定對華政策的參考。而從今天來看,對我們研究那個時代還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的。
十三行在清朝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貢獻還是經濟,即為清王朝一百年增加了巨大的關稅收入。當時十三行被稱為“天子南庫”。
從一口通商到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的85年中,廣州對外貿易以其得天獨厚的地位,處於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粵海關的稅收已成為清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根據史料記載,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四十五年(1784年),粵海關的稅收,平均每年為50萬兩;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平均每年為102萬兩;嘉慶元年(1796年)至二十五年(1820年)平均每年為143萬兩;道光元年至十七年(1837年)平均每年為152萬兩。粵海關的稅收全部由清朝皇帝直接支配,每年皇帝都下達一定的額數,要求粵海關征收上繳,地方無權支配,即使有盈餘也要造冊入庫。從清宮檔案反映,粵海關每年稅收上繳情況,各朝皇帝都親自批閱,分毫不漏,雖有歉收不能完成定額均要尋根問底,對瀆職造成歉收者,輕則革職留用,以功贖罪,重則撤職查辦,發配充軍。
一百多年來,十三行可說為清廷創稅立了卓越奇功,而且還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貨,為陶冶皇帝及其子孫們的好心情,令他們延年益壽立了汗馬功勞!清代帝王的宮廷生活奢靡鋪張,地方大臣為博取皇帝的歡心,達到加官晉祿的目的,都透過粵海關監督和廣東督撫等大員在十三行中弄進口奇珍。特別是廣東一口通商之後,十三行便成為皇家的唯一可以依賴的洋貨供應地。
(五)
十三行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造就了一批富得流油的廣州行商,有的甚至富可敵國,但也有的富商在苦苦經營中潮起潮落,有的跳樓走了絕路。
開海貿易以來,廣州不同背景的官商各自爭奪對外貿易的壟斷權,而結果,卻使外國商人渾水摸魚,使中國商人自身利益受損,為此,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廣州十三行洋商集中起來,舉行隆重的儀典,在祖壇前殺雞鍤血明誓,建立了“公行”的社會團體,以改變這種狀況,共同締結十三條行規。立了“華夷商民,同屬食民踐土,應一體仰戴皇仁,華夷商民,一視同仁……各行商與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議價,其有單獨行為者應受處罰”等約定。
十三行中,主要行商有幾類人:王商是尚之信統治廣州時代的商人,尚之信於1680年被康熙賜死後,王商失去後臺,但他們有非常豐富的貿易經驗,仍擁有鉅額財富。總督商人是兩管總督作後臺。將軍商人的後臺則是廣州將軍,地位與兩管總督同。撫院商人的後臺是廣州巡撫,這幾類商人極力爭取廣州的對外貿易的地位。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