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之下,他找來了吳拱,命令吳拱暫代他的職位,統領兩萬大軍鎮守川北要道,防範明軍入侵,且慎重警告吳拱,讓他務必執行自己的既定策略,不得做出任何更改。
“若是川北有失,吾輩都死無葬身之地,你亦然,戒之,慎之,再也不要犯任何錯誤了。”
吳璘慎重警告吳拱。
在京滬戰場一敗塗地之後回到吳璘身邊聽用的吳拱躬身行禮,表示自己已經全部知道了,必然遵照吳璘的安排辦事。
吳璘點了點頭,然後便緊趕慢趕點兵一萬隨他南下。
路上路過險要關卡就留下一些士兵協助鎮守,遇到險要地勢也要留下軍隊駐守,以防明軍入侵、吳拱兵敗,這些佈置至少能為他爭取一些時間,遲滯明軍進攻的步伐。
吳璘一邊南下,一邊以四川宣撫使的名義傳令川蜀各地官府選派精壯兵丁前往成都集合,他也將率領精兵前往成都,在成都集結之後,就能夠集中主力保衛川蜀之地了。
大敵當前,各地官府官員不敢懈怠,紛紛派遣本地精壯兵丁前往成都,人數不夠的話那就使出吃奶的力氣抓壯丁往成都送,總之能出多少力氣就出多少力氣。
誰也不想被明軍乾掉不是?
等吳璘抵達成都,各地送來的壯丁數量已經超過兩萬,十數天之後,壯丁數量已經超過三萬。
隨著壯丁而來的還有大量錢財和糧食等軍用物資,對吳璘練兵有很大的幫助。
吳璘把這些壯丁打散重編,讓自己麾下精幹的軍官們率領他們進行緊急操練,然後不斷派人向東打探明軍和川蜀之地之外的訊息,瞭解天下大勢。
之後吳璘和川蜀地區的官員們得到了一個好訊息和一個不那麼好的訊息。
好訊息是明軍擊潰姚仲之後貌似沒有進一步進軍川蜀的打算,只是在秭歸地區駐軍,停步不前,川蜀之地暫時沒有什麼危險。
這當然是好事。
但是緊隨其後他們便得知明軍兵臨臨安,包圍臨安,之後臨安朝廷發生宮廷政變,以尚書右丞沈該為首的政變團隊成功發動政變,將皇帝趙昚罷黜,立新皇帝趙惇。
之後臨安朝廷和明國簽訂和平條約,放棄國號,放棄皇帝地位,放棄年號,放棄獨立自主的國格,正式淪落為明國的屬國。
皇帝成為國主,趙惇從大宋皇帝變成江南國主,地位堪比當年的南唐後主李煜。
後面還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如割地賠款之類的,反正大宋已經沒了,現在還活著的是沈該主導的江南國,而不是大宋。
這一特殊情況讓吳璘和川蜀地區的主要官員們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好一陣子都沒回過神來,完全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