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的事情楊秀清應當感覺輕鬆些了,誰知道偏偏就是事不遂願。北王韋昌輝一到廬州,似乎就是沒完沒了的麻煩事。先是發來公文,說是皖省自衛軍不聽調遣,繼爾又奏報賴漢英練兵無方。總之,把辛辛苦苦在安徽建立了一片大好局面的賴漢英說了個一無是處。最後,乾脆借建立安徽省的機會,將賴漢英推到安徽總督的位置上了事。至於將揚州劃歸安徽,自然也是出自韋昌輝的主張。
楊秀清也還是很遷就韋昌輝的,身為一方統帥,如果叫他順心,總是有利於大局。不管怎麼樣,要首先安定安徽的局勢,解除西征和東征兩路大軍的後顧之憂,這是楊秀清的大主意。就是象揚州等地劃歸安徽這樣的大事,楊秀清同樣也覺得可行,長江以北統一成一條戰線,也便於指揮和協調。
可是,再接下來出現的事情,楊秀清就感到有些棘手了。
北王大營發來請求,請求優先裝備廬州一個新式旅,理由是皖省清軍大批增兵,並有傳聞,蒙古僧格林沁的馬隊也正向皖省集中,如此一來,皖省面對的將是十多萬的清軍。
………【第一九三章廬州同樣成了一座孤城】………
在天朝,楊秀清可以做任何主,唯一他不能做的主就是新軍的建設,他和林海豐有默契,這方面的事情,都要聽林海豐的。他只好把皮球踢給了寧王鄭南。
已經竭盡了全力的鄭南,除去給安徽安排了部分的手榴彈、炸藥供應外,還特意致書給韋昌輝,再三講明武器雖好,如果不是集中使用,也發揮不出來武器應有的效應。因此,在紅一軍沒有完全裝備好之後,不能對任何部隊進行新式武器的供應。
韋昌輝對這種答覆滿意不滿意,楊秀清和鄭南還不知道,可是韋昌輝對安徽內務部人員的活動又有了意見,說他們四處秘密調查一些軍中將領,造成內部的混亂。而內務部卻稟報的是,北王軍中有一批對天朝不滿的人在活動。
楊秀清終於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處理方法,安徽的敗報陸續傳來了。
韋昌輝可不是故意要打敗仗,相反,他是真想好好表現一番,平分一下石達開和林海豐的風頭。一到廬州,看著賴漢英已經控制的諾大的地域,還有迅速膨脹起來的大軍,他很是滿意了一陣子,也很想拉住賴漢英。哪知道這個天王的小舅子完全不象他想象的那樣,在對新老軍隊的整頓上,似乎處處與自己格格不入。尤其是對那些所謂的皖省自衛軍,態度太過曖昧。在韋昌輝眼裡,那些捻子大多軍紀敗壞,自由散漫,加上本來就信仰不同,現在天軍勢大了,他們自然願意依附,一旦轉了勢,這些人絕對不會死扛著天朝的大旗不放。因此,他要改編這些自衛軍,把他們重新塑造一下。
為此,在張樂行率軍攻克阜陽之後,韋昌輝下令自衛軍向廬州靠攏。可是,這一命令沒有得到對方的響應不說,賴漢英也極為反對。於是,韋昌輝把本來想拉作知己的賴漢英看成了絆腳石。
哪曾想,剛把賴漢英總算處置妥當了,內務部的人又開始給他找麻煩。
在安徽,凡是天軍控制的地區,雖然也保留了許多大戶、地主擁有的財產和土地,但是,賴漢英一直在認真執行減租減息的政策。在很多地方的佃戶,根本就是罷交了田租,田主愁眉苦臉,天朝的官員和鄉村的官員卻置若罔聞。不過,哪個大戶田主要是膽敢拖欠了僱工的工錢,或者是多收了點兒地租,那可就成了大事兒,官員問,天軍找,直到你老實了算。以前窮苦的百姓們真的得以揚眉吐氣了,到處傳唱著歌頌天朝的民謠,“長毛到,長毛好,討飯佬們穿皮襖,窮苦人家發元寶,有錢人家受不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韋昌輝新派出的六安守將鄧光明卻是一反常態。這個從金田參加天軍,也可以說是征戰已久的人,對天朝這種壓制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