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寧縣和廣寧一帶(張家口地區),控制著大漢與遼西鮮卑、遼東鮮卑的進出通道。
公孫瓚受封平北將軍之後,便把護烏桓校尉府從上谷郡的寧縣搬到了漁陽,從此卡在劉岱和公孫度之間,漸漸地成了一方勢力。
實際上,公孫瓚原本是不想挪窩的,對於劉岱控制的這片地盤,他一直是眼紅不已。只因為有兩個原因,迫使他不得不挪窩。一個是朝廷的旨意,他不敢明著違抗。劉備讓公孫瓚駐守在幽州,目的就是為了控制遼東地區的公孫度家族,防止遼東從大漢獨立出去。另外一個是趙興的威脅,讓他不敢呆在緊靠晉國的幽州西部。
第134卷 第1067節:曹孟德憂心忡忡 (32)
上一回,公孫瓚不聽謀士田豫的勸說,非要響應朝廷號召,帶著一萬白馬義從南下打趙興的秋風,結果丟了一隻眼睛和大半士卒的性命,灰溜溜地返回了漁陽。
吃了虧的公孫瓚心裡肯定有一肚子火,總得找個出口發洩一下。他想來想去,便發現劉岱不聽朝廷的招呼,死活不肯攻打趙興,已經犯了很嚴重的立場問題,遲早會被朝廷給撤職換掉。加之前不久冀州袁紹也派了使者過來,暗示可以與公孫瓚聯手擠兌劉岱,協助公孫瓚拿下劉岱控制的地盤,今後兩家一起對抗趙興。
對於袁紹開出的條件,公孫瓚心熱不已。他很清楚自己無法像劉岱那樣對趙興言聽計從,而且之前攻打併州已經將自己徹底擺在了晉國的對立面,一旦趙興騰出手來,遲早會尋他麻煩,所以與袁紹聯手成了必然的選擇。而且,吞併劉岱控制的地盤,既可以增強勢力,還能佔據險要的地形,對抗趙興也能多幾分勝算。
於是,公孫瓚和袁紹聯名向朝廷上書,要求趕緊撤換立場曖昧,與趙興越走越近的幽州牧劉岱。皇帝劉辯接到兩位地方大佬的奏本之後,立即廷議此事,得到了絕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大家認為劉岱雖然是漢室宗親,之前也幹過兗州牧,還差點上任涼州牧,但在幽州期間政績不顯,無所作為,特別是沒有響應朝廷的號召,派出兵馬圍攻趙興,對於這樣的“二五仔”,應該立即進行撤換。
既然大家同意撤換劉岱,那就撤換吧!可是問題又來了,撤掉劉岱,誰來幹幽州牧?明眼人都知道,現如今凡是靠著晉國的地方,今後都會危險重重,指不定哪天趙興看著不順眼,打著晉王的旗號就會打過來,一個搞不好那就會丟了性命。
看到大家都支支吾吾,沒有人願意下放幽州做官,劉備只好建議皇帝索性讓公孫瓚兼任幽州牧。這樣的安排,雖然讓公孫瓚的實力翻了一番,但因為晉國的存在,今後他還是得乖乖聽從朝廷的命令,不敢在幽州搞割據。
一向對於皇叔言聽計從的劉辯,批准了劉備的這條建議,於是下令免去劉岱幽州牧的職務,讓其返回東萊牟平養老。同時,封平北將軍公孫瓚為鎮北將軍,領幽州牧一職,替大漢把守東北大門,遏制晉國擴張、抵禦遼東遼西鮮卑人的入侵,威懾遼東公孫度不敢獨立。
因禍得福的公孫瓚,再一次撿到了一個皮夾子,居然又是接替了趙興讓出來的鎮北將軍封號,與上一次接替平北將軍何其的相似。
第134卷 第1068節:曹孟德憂心忡忡 (33)
雖然朝廷已經做出了新的任命,但因為幽州距離洛陽較遠,傳旨的特使帶著皇帝的旨意前往幽州,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到達。所以在公孫瓚正式上任幽州牧之前的這段時間內,許多事情還充滿著變數。特別是漁陽郡內張純和張舉意圖造反,正抓緊時間進行串聯一事,很有可能成為劉岱與公孫瓚之間爆發衝突的一條導火索。
說完了公孫瓚,再來看看已經快要丟官的劉岱正在忙些什麼。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今山東福山西北)人。漢室宗親,劉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