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對馬島的抵抗勢力,建立前進基地。
與此同時,水師承載著水師陸戰隊火速進攻日本本土,兵分兩路,一路進攻九州島,一路登陸本州,開啟缺口,建立前進基地。
運兵大船隊火速跟上,將大量軍隊成建制運送到九州島和本州島上,展開強大攻勢,席捲西日本。
最後兩支大軍需要在日本的平安京會師,接著向東北方向進軍,席捲本州島。
根據目前的情報顯示,日本國的軍事實力固然不弱小,但是面對明軍,他們依然脆弱得像紙片。
不管是水師還是陸軍,有火力加成的明軍都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問題不在於戰爭本身,而在於戰後的治理,因為明國在日本沒有提前設立復興會組織,戰後對日本平民的治理會有一些問題,可能需要保留一部分舊的日本統治階級的人協助治理。
不過倒也不是什麼真正的難題就是了。
蘇詠霖覺得日本列島生存艱難,治理困難,屆時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直接移民到遼東、嶺南、大西北就好了,反正這裡缺人口。
戰後,日本會被設定為一個功能性行省,其豐富的金銀礦藏資源以及優秀的區位優勢將使它的經濟價值、軍事價值得以確認。
但是生存方面,這裡不太適合過多的人口。
頻繁的地震就是個很大的問題,會對建設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說到底,日本國的統治者和軍隊不能成為阻擋大明前進的絆腳石,從國力對比的狀況來看,日本國還沒有那個資格。
內部整頓的差不多的大明是真正的天下無敵,除了大自然,誰也不能對大明造成什麼過大的傷害。
蘇詠霖不會犯蒙元統治者的錯誤,不會讓所謂“神風”成為自己前進的絆腳石,所以,一年之內,在這場戰爭必然結束。
高麗不僅不用超支,還有些盈餘可以用於改善民生,戰後的日子不會很難過。
一場戰爭之後,日本國就會成為歷史名詞。
具體的命令下達之後,蘇詠霖委任軍事部副主任辛棄疾為討伐戰役總指揮,主導此次戰役,全權負責指揮。
辛棄疾接過委任命令,開始排兵佈陣、發號施令。
活躍在遼東行省的第五兵團接到調令,開始行動了起來。
被委任為討伐戰役副總指揮的蘇絕奉命調動駐地不同的三支軍隊和第五兵團直屬騎兵隊。
十三、十四、十五三個軍開始向高麗半島運動。
與此同時,北海水師正將孔振德也開始下令北海水師主力向高麗釜山港運動,進入釜山港口駐紮,大量海上運兵船隻也奉命聽從孔振德的命令,開始向高麗運動。
陸路、水路兩路進軍,規模龐大,秩序井然,有條不紊。
經過多次戰爭歷練的有著豐富動員經驗的基層官吏、復興會員和民眾都對此並不陌生。
高麗地區的民眾經過明國的解放之後,對明國保有極強的歸屬感,稍微一動員,就足以得到二十萬左右的民夫協助後勤運輸。
這個數字已經足夠支撐這場戰爭。
(https:txt/book/19955/19955007/760319749htl)
txt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