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的出現了這個詞語,聖君,這是他一直以來都不敢觸碰的存在,卻又是他一直以來都夢想觸碰的存在,如果說他可以做到廢除徭役,那麼對於他而言,他所做過的那些錯事還算是錯事嗎?他所犯的那些錯誤和那些被詬病的地方還需要說嗎?和廢除徭役這樣一件事情想比較,哪一個更重要?
後人會如何評價大唐?會如何評價他李世民?
李二陛下的雙手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他的心理非常不平靜,甚至可以用驚濤駭浪來形容,而殿下群臣也是一樣的想法,雖然之前蘇寧已經說過了廢除徭役的可能性,但是如今蘇寧透過實實在在的數字,告訴了他們實實在在的可能性,這件事情不是不可能的,而是可能的,徭役並不是每一戶人家都要承擔,只是需要定期抽取部分人家的壯丁來負責,按照這個比例,其實,也不用多,五十萬,五十萬俘虜就足以負擔整個大唐的徭役,甚至是更多,更多!
這些奴隸可以做很多事情,墾荒,開鑿運河,修建堡壘,修建水利工程,築路等等,不用想隋煬帝那樣耗費百姓的力量,而是完全不用民力,讓百姓休養生息,完全的使用這些突厥俘虜,所需要的僅僅是口糧,足以讓這些俘虜活著並且持續為大唐做貢獻直到他們的使用價值被榨乾……
不用百姓的力量,而只用一些監管的兵馬和糧食,就可以完成這樣的壯舉,這樣的王朝,會有百姓反對和敵視嗎?別國民眾聽說了,定然會爭先恐後來大唐定居,享受大唐子民的優秀待遇,那個時候,大唐將會迎來真正的輝煌盛世!
而這個盛世,又是那樣的觸手可及……(未完待續。。)
二百五十二 不世之功
這根本就是他們不能拒絕的誘惑,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拒絕的誘惑。
無論是李二陛下還是那些反對的官員亦或是那些沒有反對可是也不贊成的官員,這就好比當年秦始皇修建長城,世人皆認為這是過度耗費民力而造成大秦早早滅亡的原因之一,可是秦始皇那樣雄才大略的人物如何會耗費這樣巨大的民力而去做一些他認為沒有用的事情?
事實上,修建長城之前,秦朝廷就對付匈奴的方法和策略召開了一次討論的會議,召集了大量相關人員和專家參與了討論,並且算了一筆經濟賬,最後的出來的結論是,依託長城防禦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進攻比起單純的人家來打再調集大軍北上抗敵,要省下很多很多的錢糧,這才使得秦始皇下令修建長城。
大秦之所以滅亡,乃是過度使用民力而不仁,人民無法生存,這才揭竿而起,要是說大秦對抗匈奴的戰略,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了以法家思想治國,法家思想可以在短時間內強國,卻無法長久的治理國家,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保持戰時狀態。
如今蘇寧也在大唐朝堂算了一筆經濟賬,這筆賬單的結果顯示付出十五萬人的糧食,所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得多,接著,蘇寧又闡述了對於大唐壓榨突厥俘虜的勞力所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突厥俘虜對於大唐的怨恨,那不重要。恨就恨,大唐不怕你恨,只要管得住,恨不是問題,但是萬一一個不好讓他們掙脫了軍隊的監管,然後聚集起來大肆造反,那可就大事不好。
大唐的斯巴達克起義……不……造反!
所以蘇寧就突厥俘虜的管理和工作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定,比如工作時間最多不超過九個時辰,好歹給他們六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睡覺,否則一點兒勁頭都提不起來。早晚要累死或者造反。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長時間的壓榨他們的勞動力,把他們徹底榨乾之前,不能放任他們無故死去和逃亡。
還有伙食問題。一日三餐不能少。至於數量的問題就是堪堪能活下去。不至於餓死,卻也沒有多餘的力氣用來反抗,這需要掌握好一個度。至少要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