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蘇詠霖自己何嘗不眼饞經過那巨量的成品戰船、造船物資和造船工匠呢?
他缺這些缺的眼睛都發綠了。
在整個山東以及河北大量徵求匠人,出高薪聘請高階技術人才,所得依然很有限。
最優秀的匠人和技術都在金國中樞,民間很少。
民間所能找到的無非就是些一般的匠人,而那些能製作軍器乃至於革新軍器的,都在金國朝廷的控制下。
蘇詠霖一路征戰獲得的優秀軍器匠人基本上都是在重要城市的軍器部門裡找到的官方匠人,散落民間的則幾乎沒有。
不過稍微問一問這些軍器匠人的生活水平,政治地位,還有日常的一些待遇之類的,也總是能得到一些相近的回覆,得知他們的待遇非常一般,甚至可以說很差。
這大抵能夠代表封建統治者對科學技術的態度。
蘇詠霖曾經天真地認為封建統治者都是二愣子、井底之蛙、智力缺陷者,根本不懂科學技術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多好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大力支援呢?
後來他才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細細想想,技術的革新總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不一樣的變化,而人類面對不一樣的變化時,總是恐懼大於激動的。
技術革新對自己有好處則樂於接受,技術革新對自己沒有好處反而還有壞處,那當然就會一力反對,恨不能將技術維持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下,直到永遠。
封建統治者大抵也是這樣想的。
統治者對於穩定的追求超過一切,一旦從混亂中走出,就希望永遠維持穩定,維持太平盛世,不要再起爭端。
為了順應這樣的根本需求,讀書人們用三綱五常和上下尊卑觀念為他們構築了一個超穩定社會結構的藍圖,管束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讓一切都變得穩定,再把這一套推銷給統治者,讓統治者大為歡喜。
而在這個超穩定社會結構之中也並不是沒有存在變數,最大的變數莫過於來自科學技術發展而導致的生產關係變革。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不確定因素,是一個極為不可控的躍動因素,為了維持超穩定的社會結構,統治階層天然的敵視科學技術的發展。
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希望世界永遠不要發展。
當然,出現外敵入侵等不可抗力時,他們還是需要科學技術武裝他們的軍隊,他們會被迫發展科技,儘管如此,為了壓制科技發展帶來更大的不可控,也要降低技術人才的社會地位。
古人並非不知道技術發展的好處,那些萬里挑一的人傑們怎麼可能看不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
然而就是因為他們太聰明瞭,思維一下子跳躍到了更遙遠的地方——
掌握了這些先進生產工具的百姓,會不會因為生產力大大提高、生活更加富足而多出了不該有的心思呢?
會不會影響到我這一家一姓之王朝呢?
凡事觸及到這個層面,就必須要停止了,於是科技革新到此為止。
南宋自恃文明,自恃正統,號稱科技發達,科技發展繁榮昌盛,但是卻被蒙古從經濟、軍事、科技等各個維度全面超越乃至於吊打,被碾壓,最後悲慘的亡國。
這一故事告訴蘇詠霖——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所以蘇詠霖在招募工匠大規模造船的同時,也明確了對掌握各類技術的匠人的優厚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優秀匠人為光復軍服務。
不說待遇多好吧,反正絕對比他們在金國統治之下得到的要多,也被提高了社會地位。
接下來,等本錢更雄厚了,蘇詠霖還要大規模革新匠人制度,抬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乃至於政治地位,讓他們全力施為,引領一波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