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生疏。
(8)文吏:句子意思不通,疑“文”系“久”之誤。“知子弟以久為慧”,跟下文“知賓客以暫為固”,正反為文,可證。
(9)能:根據文意,疑前一個“能”是衍文。“不知文吏以狎為能”,與下文“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文例相同,可證。
(10)固:淺陋。這裡指不瞭解情況。
【譯文】
是因為要分別和比較能力的大小,所以文吏排在前,儒生排在後,這是從朝廷的角度說的。如果從通曉儒家經書的角度來評定儒生與文吏,那麼儒生在上,文吏在下。從務農的角度來評論種田,農夫最高明;從經商的角度來講做買賣,坐商最能幹;如今從朝廷的角度來論人才,所以說文吏最高明。朝廷裡的人,年紀小的時候做幹吏,以朝廷為田地,用刀筆作耒耜,把公文當農桑,就像人家的子弟,生長在宅院中,他們知道宅院內房屋,通道的情況,勝過賓客。賓客剛來,即使是孔子和墨子的才智,也不能辨別。儒生像賓客,文吏像子弟。用子弟熟悉宅院作比喻來評論文吏和儒生,那麼文吏在掌握文書上比儒生熟悉,而儒生比文吏生疏。像當今的地方長官,知道子弟因為在宅院裡時間長熟悉情況才聰明起來,卻不知道文吏是因為文書熟練才能乾的;知道賓客因為剛來不瞭解情況,卻不知道儒生是因為接觸文書和法令少才拙笨的。這裡糊塗不明,不會類推的緣故。
【原文】
34·9一縣佐史之材(1),任郡掾史(2);一郡修行之能(3),堪州從事(4)。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習無害(5),文少德高也(6)。五曹自有條品(7),簿書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為巧吏,安足多矣?賢明之將,程吏取材,不求習論高,存志不顧文也。稱良吏曰忠,忠之所以為效,非簿書也。夫事可學而知,禮可習而善,忠節公行不可立也。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務忠良,文吏趨理事。荀有忠良之業,疏拙於事,無損於高。
【註釋】
(1)佐史:漢代鄉的低階官吏。
(2)掾(yuàn怨)史:漢代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屬官,分曹治事,通稱掾史。多由官員自己舉薦。《後漢書·百官志》:“郡國及縣,諸曹皆置掾史”。
(3)修行:“佐史”與“修行”對文,皆應作官名。漢代無“修行”之官,疑“修”系“循”形近而誤。循行:比“佐史”還要低階的官員。
(4)從事:官名。漢代三公及州郡長官自己選任的僚屬,又稱“從事史”。《續漢書·百官志》說它“主督文書,察主非法,皆州自闢除,故通為百石。”
(5)巧習:這裡是非常熟練的意思。
(6)少文:佐史,循行,都是一鄉小官,沒有學習過文法,又很少有機會處理公文,所以說他們少文。德高:漢代鄉官中,如三老,孝悌力田,要勸導鄉里幫助風化,所以說他們德高。
(7)曹:漢代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分科辦事的部門稱曹。五曹:原指漢成帝設定尚書檯的五個部門,這裡泛指政府各部門。
【譯文】
縣裡一個佐史的才能,能勝任郡裡的掾史;郡裡一個循行的才能,能勝任州里的從事。然而郡裡不招用佐史,州里不起用循行,這是因為處理文書非常熟練就會按法令辦事沒有差錯,而他們雖然道德高尚,但很少處理公文的緣故。五曹辦事自有章程,公文書寫自有舊例,只要勤勉練習,就能成為高明的文吏,這怎麼能受到稱讚呢?賢能高明的地方長官,衡量官吏是選擇才智,不尋求是否熟習文書來評論其高低,因為他們看重志向,輕視文才。稱讚好的官吏就說他忠心耿耿,忠心耿耿所起的作用,不是在處理公文上。事情可以透過學習達到了解,禮節可以經過練習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