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厚厚的鋸沫壓制成的木塞密封的,用這個鑽進去,把木塞拽出來。我媽仍舊不信,說我騙她。我聽了更來火,說:這是個寶貝,你收好,改天一定能派上大用場。很多時候,我們母子就是這樣,話說不到一塊,說著說著就像吵架的味。我媽不識字,看不懂‘張裕’二字,即使我告訴她那兩個字念‘張裕’,她也不知道張裕是葡萄酒的名字,即使我告訴她張裕是一種葡萄酒,她也想不到那是開瓶器,因為她很可能沒見過葡萄酒。當時我就想買瓶葡萄酒,讓她見識見識,我沒騙她。可是至今也沒有買,如果我今天買回去了,她會說浪費什麼的把我說一通,想等到節日再說,可她的節日只有兩個,中秋和春節。我媽在看電視的時候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個小盒子裡怎麼能裝下這麼多東西。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會給她解釋,可是根本解釋不通。後來也就不理她了,可每聽到她發出那句疑問心裡就不舒服。我媽沒文化,愚昧,有時還迷信,可她是我媽,她沒有讓我跟她一樣。經常跟她聊天,說著說著我就懶得再開口,不屑再張嘴,甚至怕再跟她說下去。或許我的這些行為曾傷到她的心,認為我對她冷淡。其實我對她是火熱的,我十分敬她愛她。到你了。”
“小的時候,我媽每次帶著好吃的東西回到家,就會喊我哥的名字,叫他去吃,可從來沒喊我去吃,她雖然不喊我但我也飛快的跑過去。我以為我媽不疼我,後來我相通了,我媽喊我哥去吃,我也就聽到了,即使我哥不在,我也會去,她沒必要再喊我的名字,多餘啊!我媽還常常把吃的遞到我哥手裡,她從來沒這麼對我。我感覺我媽偏心,可再一想,我哥是那種人,有東西,你不招呼他他都不知道去吃,不像我留不住東西,有了吃的非想吃完不可。再後來,我媽揹著我給我哥吃的,還藏起來不讓我知道。這偏心也太明顯了,可是誰讓我這麼好吃呢!或許是養成習慣了,做順手了,現在我媽對我哥的關愛仍舊遠遠多於我。”
“聽了你的講述,我也想起小的時候,你的講述中有我和我弟弟的影子,不過沒你敏感。”
“你們誰是我的角色呢?”
“哥哥對哥哥,弟弟對弟弟。”
“難道都這樣,哥哥讓著弟弟。”
“讓?哪有這麼偉大!可能我在弟弟那個年齡段對於吃也是比較積極的吧!大了,就不那麼好吃了。”
“哦,是這樣嗎。”
“嗯。看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母親不是聖人。母親會根據自己的喜好性情,愛這個孩子多些,疼那個孩子少些,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因為母親不是聖人。母親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無私的付出,或許她給予的不是孩子想要的,因為母親不是聖人。母親的愛或許自私、嬌縱、登不上臺面,不利孩子成長,因為母親不是聖人。我們都不是聖人,所以愛與被愛之間就存在隔閡、誤解、嘔氣、爭吵。唯有相互忍讓、交流、理解才能讓愛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