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見改造後的園門,心裡非常高興,問工匠們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們說多虧了楊主簿的指點。曹操口中稱讚楊修,心裡卻感到很不舒服。
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正要回答,曹操說“你先別講出來,容我想想。”直到走過三十里路以後,曹操說:“我已明白那八個字的含意了,你說說你的理解,看我們是否所見略同。”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並而為絕;幼婦,少女也,並而為妙;外孫為女兒的兒子合而為好;齏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為辤(辤是辭的繁體字)。這八個字是‘絕妙好辭‘四字,是對曹娥碑碑文的讚美。”曹操驚歎道:“爾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想試曹丕、曹植的才幹。一天,命令他們想法出城門。卻密令人分付門吏不準放行。曹丕先到,門衛阻擋,曹丕只得回來。曹植問楊修。楊修說:“奉王命出城,誰敢阻擋,殺無赦!”。曹植來到城門,門衛阻擋,曹植大聲說:“奉王命出城,誰敢阻擋,殺無赦!”。曹植順利出了城門。曹操認為曹植有才幹。後來有人告訴曹操:“這些都是楊修的主意”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歡曹植了。
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入賬,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準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曹操早恨楊修才高於已,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45歲。
楊修是個人才,屬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階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藉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藉其親屬。
曹操殺楊修使曹操背了千載“嫉賢妒能”的惡名,其實楊修之死都是自己造成的,楊修實在是太不懂“揣摩”之術了,凡事總想體現自己的小聰明,曹操的胸懷是絕不會因為楊修體現出比他多了一點小聰明,而是楊修不識時務,不知道曹操的真實意圖,居然敢涉足太子廢立問題,做了他不該做的事情。
第二節:謀之於陰 成之於陽
第二節:謀之於陰 成之於陽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鉤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筆者字面理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用之,事無不可。
符合對方在這件事,要揣摩的是那件事,目的在於要達